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要聞播報

世博會搭建中國“公共外交”新舞臺

時間:2010-05-03 17:4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5月3日電 題:世博會搭建中國“公共外交”新舞臺

  記者宮一棟、季明、繆曉娟

  到哪去認識中國、認識世界?從今年5月1日至10月31日,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或許就是上海世博會——一個中國與世界共同搭建的“公共外交”新舞臺。

  從2001年起,上海普陀區曹楊新村退休教師周康樂和妻子竇祖文,在自己的家中已經接待了5000多名來自美國、法國、日本等國的遊客和研修團,最近,老兩口又專門添置了一套新沙發,準備接待因世博會而來的外國友人。周康樂説,“我們雖然是普通市民,但我們的形象就代表著上海人民的形象。”

  “公共外交”由美國學者提出,指的是從各種角度表達本國國情,説明國家的政策,表現本國文化,介紹外國公眾對本國有興趣之處,其主體包括政府、社會精英和民眾三個層次,是政府外交和民間外交的延伸。

  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蔡建國説:“每一個市民用心直接參與世博會,就是一種公共外交行為。”

  作為世博會語言類志願者之一,同濟大學德語系三年級學生李昇欣對跨文化交流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一個好的翻譯要能夠讓兩個原本可能會爭得面紅耳赤的人變得心平氣和。翻譯不是被動的傳聲筒,他在溝通過程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我要通過我的講解,讓客人們增加對中國的感性認識。”

  48歲的上海計程車司機葉平,親眼目睹著這座城市申辦世博成功以來大刀闊斧的新建與改造。他説:“今後上海不再僅僅有一個東方明珠,還有上海人的熱情與氣度。”

  除了普通民眾,作為公共外交另一個主體的民間機構也在世博會上積極與國外同行開展合作。

  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就與美國環保協會共同發起了“綠色出行看世博”活動,併發行了全球第一張低碳交通卡,每個持卡人將通過綠色出行基金為世博會減少1噸碳排放。

  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秘書長黃浩明説:“民間機構的參與,增加了一種新的管道,能夠對資訊反饋起到有利的作用。世博會推動了民間機構在國際舞臺上的交流與合作,能夠達到雙贏的結果。”

  同飛是一名身居上海的加拿大人。2007年,當他從蒙特利爾來到中國發展的時候,他身為建築師的父親大為不解:“你為什麼要去中國?”三年後,同飛身邊的親友異口同聲地説:“你做了一個明智的決定。”這是同飛親身感受到的西方對中國認可度不斷提高的過程。

  操著一口流利漢語的同飛,準備留在上海,在金融行業找一份工作:“世博會對我的生活具有重要影響,因為我可以從上海的快速發展中得到收穫。”

  在上海世博園區5.28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雲集了189個國家和57個國際組織。在這裡,一次與外國朋友的交流對話,一部來自外國的影片,都可以成為一場小小的公共外交,每天密集地在上海世博園裏上演。

  觀察家認為,上海世博會是中國人展開公共外交的絕佳機遇,可以幫助世界充分全面了解中國,讓中國最大程度、最接近真實地展現在世界面前,同時也讓中國人更好地認識世界。

  親身參與世博之後,許多外國人對中國的觀感悄然發生變化。此前從來沒有來過中國的荷蘭人范德海登,一直認為中國人做事也許就是整齊劃一、缺乏創造性的,此次為世博會荷蘭館提供餐飲服務的機會讓他第一次與中國人合作共事,“我發現過去的我是多麼淺薄,中國人遠比想像中更為豐富而充滿個性”。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説,上海世博會具有發揮公共外交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作為一個具有上百年傳統的品牌,世博會是世界金融危機時期的振奮劑,更重要的是,中國因素成為了此次世博會的特殊符號。

  他説:“中國實行改革開放30年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成了世界舞臺的一個重要角色。‘到中國去!’或觀賞風景,或品味文化,或尋找潛在商機,‘去中國旅遊’無疑是參加世博會的一項重要理由。”

  而這種路徑也並非單向和被動的,更需要中國積極走出去。蔡建國説:“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中國也需要向世界説明中國,這尤其依賴於通暢的公共傳播渠道。”

  在這次世博會上,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出版了中、英、日三種文字的《世博週刊》,並整合了具有10個語種、日均瀏覽量5000多萬的中國網和其他5種對外刊物的資源,進行立體和集團化作戰。

  “我們會更明白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既不會盲目地自以為是,又不會消極地貶低自己;同時增強對國際社會的貢獻”,趙啟正説。

編輯:李丹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