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現任外交部的外語專家、中國翻譯協會外事翻譯委員會主任。她曾經是北京外國語學院漂亮的女高才生,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到聯合國成為了外交官。她先後擔任了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領導的翻譯,參加了中美建交談判,還參與了“中美建交公報”和“中美8.19公報”的起草。她先後擔任過駐比利時使館參贊、駐盧森堡大使、駐法國使館公使銜參贊。她有多本譯作,新著《文化盛宴———法國》也作為《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叢書中的一部出版。她有一位和她一樣將青春與人生奉獻給祖國外交事業的丈夫吳建民。她的人生經歷豐潤傳奇,而她卻總能在每一個人生階段優雅轉身。她有女人們都為之艷羨的人生。不凡的人生經歷註定為“施燕華”這三個字戴上太多華美的光環。在我們將這樣的人生冠以“傳奇”時,施燕華卻人淡如菊,她説這一切僅僅因為她對生命的專注與投入。近日,本刊獨家專訪了施燕華。
有“江南美女”之稱的北外高才生初入外交部
1940年,施燕華出生於一戶普通百姓之家,九個兄弟姐妹的大家庭經濟並不寬裕。但施燕華從小便漂亮聰穎。深受家庭教育的影響,還是娉婷少女的施燕華便已牢牢記住了父親教于她的做人準則:“我的父親從小就和我説,做人,最重要的是誠實和刻苦。無論處於何種人生境遇,始終不能忘記為人的準則和底線。無論人生之路有幾多險阻曲折,一定不能忘記刻苦與勤奮。可以説這些兒時的教誨對我的啟發相當大,以至於在我今後人生路上,求學、從業,包括後來的家庭經營,這些人生信條都一直在我腦海中,像燈塔般給予光明指引。也因為那個時候家裏孩子多,環境並不是太好,所以父母親一直希望我能有一技之長,他們認為,人本身有所長,至少生活不會變得困難。而當年就是他們那樣樸實單純的想法成為我最初報考外國語學院成為一名翻譯官的原初動力。”
從北京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班畢業後,在當時有“江南美女”之稱的施燕華被正式分配到外交部教育司翻譯處當英文翻譯,也正是從那時起,命運女神為施燕華的人生正式開啟了一扇絢爛的大門。
“給國家領導人當翻譯,需要一種異於常人的承受能力”
從進入外交部參加工作起,施燕華不斷實現著自我的突破和蛻變。從最初那個一張口翻譯就緊張的小姑娘到外交部首屈一指的英文翻譯,她先後擔任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鄧穎超等領導人的翻譯,還多次陪同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她不但參與了尼克松、基辛格、福特、裏根、卡特等美國政要的接待工作,還參與了“中美建交公報”和“中美8.19公報”的起草。義大利著名女記者法拉奇兩次採訪鄧小平,施燕華擔當了這兩次談話的英文翻譯。40余載的外交生涯,施燕華經歷了四代領導人的不同時期和諸多重大的歷史轉折時期。接觸了無數世界級人士的施燕華為我國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的個人魅力所深深吸引。
“我認為有兩種領導,一種靠魅力,一種靠權力。有的領導地位高,有權力,他説的話別人必須聽;還有一些領導卻有領導魅力,他説的話別人愛聽,而且能夠接受。我覺得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就屬於這後面的一種領導。我記得有這樣的一個星期六,周總理要會見美國黑人領袖杜波伊斯的夫人。領導讓我去,這是我第一次給周總理當翻譯。我一直認為給國家領導人當翻譯需要一種異於常人的承受能力。不過幸好,那次並不是一次政治會談,分量相對輕點。但對於第一次的我來説還是非常緊張。那種恐懼的心理就像是一個演員第一次上臺的感覺。還好我事先準備比較充分,加上題目也不是太敏感、太難,所以我在翻譯過程中比較順利。外賓走了之後,總理就把我留了下來。他問我是什麼地方的人。我告訴總理,我祖籍是浙江寧波人,但是我卻是生在上海長在上海的。總理很高興,説外交部江浙一帶人很多。讓我將來要好好努力。雖然這在常人眼可能只是一句簡單的鼓勵,但是在我當時看來卻是極大的動力。後來我還旁聽了周總理與一些亞非拉國家領導人的談話,發現他不是一味照會談口徑講話,而是講真心話,娓娓道來。周總理不但在外交方面很有自己的個人特色,而且在個人生活、工作方面,他也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記憶。我記得那時候總理每天都是日理萬機,忙得焦頭爛額的。他經常是忙到夜裏了才發覺自己原來還沒吃晚飯,於是總理就在人民大會堂旁邊的小房間吃碗麵條。對於周總理來説,時間總是那麼寶貴,但是在對外禮儀方面他卻從來沒有絲毫的鬆懈。總理每天都要刮兩次鬍子,他非常注重細節。那個時候禮賓司‘叫’等待接見的人員,總理糾正他們的叫法,説一定要稱呼‘請’。而且總理和人握手時眼睛總是微笑著看著對方,他也從不把自己的長袖子捲起來,每時每刻都保持著最佳的禮儀舉止。總理這樣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著我。”
世博會,讓世界進入中國,讓你我他領略世界
2003年12月12日,在國展局第134次全體大會上,施燕華的丈夫吳建民沒有任何爭議地當選為新一任國展局主席。而在上海申博期間,吳建民也積極與國展局各成員國代表進行廣泛接觸,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溝通工作,與各國代表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可以説,吳建民與施燕華夫婦為本次上海申博的成功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説起這段經歷,施燕華表示:“那麼多年外交官的職業生涯讓我非常清晰地認識到一點,那就是‘走出去’和‘引進來’對我們是多麼重要。這也是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辦的重大意義。我記得曾經陪同鄧小平同志拜訪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你別看新加坡國家不大,但是李光耀總理還是把這個國家治理得很好。大家在用餐的時候非常隨性地談話,小平同志問李光耀,問他覺得什麼問題最難解決?李光耀當場就説,是人的問題,是人的素質的問題。從這點可以看出,地球就像個大家庭,雖然每家人家各有各的不同,但我們可以從彼此中取其精華,舍其糟粕,好的壞的,其實都是經驗。因此,了解別人,對我們來説是極為重要的。記得1971年,我們赴聯合國代表團從北京出發經過法國到美國,當時住在羅斯福旅館,旅館為中國的代表團專門開闢了一個飯廳,只要飯廳的門一開,就能看到很多鏡頭對著門外,門外有很多的記者。他們什麼問題都問,中國人愛吃什麼,你們的生活習慣怎樣等等。有一回我上街,被一個老太太攔住了,她説你來自紅色中國嗎?她説我都成電視明星了,因為每天都能看到我,因為我總在後面做翻譯。後來還有一次我遇見位老先生,他説你們從紅色中國來,你們早該來了。當時還有美國人對我説,我們離你們很近,上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在地上打個洞,下去就是中國。這種説法在今天看來非常可笑。但説明,世界人民對中國非常友好,而且他們想了解中國的慾望也非常強烈。所以我認為,在資訊溝通如此迅捷的今天,我們每一個上海人、中國人,也都應該多多走出國門,去看看世界,然後再反觀自己的祖國、自己的生活。”
人生舞臺何止事業一方
如今,施燕華與丈夫吳建民仍然為祖國的外交事業奔忙。談起丈夫與家庭,施燕華認為,對女人而言,家庭是另一個絢爛的人生舞臺:“我接受過很多采訪,他們都問我對吳建民怎麼看。大家在一起生活工作攜手人生那麼多年,其實在我眼裏他是個特別簡單的人。但是在外交工作方面卻又是個極為不簡單的人。我們兩個人都屬於那種事業心極強的人,對於工作我們都是全身心投入的。現在吳建民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大家,尤其是年輕人知道,外交是怎麼回事。如何用不帶任何偏見的,客觀的情緒去看待國際形勢。當然,作為一名母親,這個角色對我來説也十分重要。我女兒有極高的自覺性,她在考大學的時候我和吳建民都在紐約,沒能陪在她的身邊。她的高考志願還是詢問了老師,讓老師幫著填寫的。可是我很欣慰的是孩子非常有出息。我們為外交事業所作出的貢獻,她個體的奮發成長也為其中增添了不少功勞。”
如今,已經70歲的施燕華向我們娓娓道來她的過往人生,從容優雅。或者,有些人的人生就如同一部歷史,在支流曲折處可能暗潮洶湧,但其表面卻永遠壯闊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