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採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時評

新民晚報:遊覽世博園也要學會有舍有得

時間:2010-07-15 14:46   來源:新民晚報

  一個去過世博園17次的朋友,昨天“嘆苦經”:逛了這麼多熱門場館,還有沒逛到的,什麼時候逛得完?我對這個朋友說,求大、求全,似乎不是觀世博的本義。與世間許多事一樣,遊覽世博有舍,才有得。

  NBA最近的大事件,是三大自由球員勒布朗、韋德和波什,齊聚邁阿密。這3名球員,按理都能得到最高的薪水。但三人為了總冠軍,為了讓球隊騰出薪水空間,簽其他有實力的球員,紛紛選擇降薪。舍去一點收入,為的是得到更大的機會,這,是不是一種“舍得”?

  因為不舍,所以不得。列夫托爾斯泰有一小說,講述某人對土地貪得無厭,最後卻在用腳丈量土地時吐血而死。最後他需要的土地,“只有從頭到腳六英尺那麼一小塊”。

  名廚做菜,也要講究“舍得”。一是該下功夫時,不能吝嗇。高湯得真“高”,不只是煮個雞架再放味精;燒回鍋肉,就要用自貢的井鹽,不能拿其他食鹽代替。二是不該復雜化時,以自然為主,燒條魚,多是蒸一蒸就端上來,清清爽爽。否則那麼多作料,只能燒出“大雜燴”。

  佛教中,舍即是得,得即是舍。道說,得是有為,舍是無為,無為而治。儒家曰,舍生取義,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用如今之義來看,舍是一種付出,得是一種回報。在當今社會,“雙贏”的概念,使“舍”與“得”更加融合,“舍得”就是大智慧,就是“可持續發展”。

  遊覽世博園,要學會取舍,留一點時間,留一點空白,讓自己總結,使自己提高———我這樣勸說朋友時,突然想到,採訪世博不也如此嗎?事無巨細的面面俱到,是不是也是一種“大雜燴”呢?

編輯:楊永青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