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魚的故鄉哥本哈根,即將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第5次會議。
別以為那麼多國家聚在這個美麗如童話般的地方,是悠閒愉悅地談天説地;恰恰相反,這次會議商討的內容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最嚴峻、最深遠的挑戰之一。
那邊,各國將為談判結果“摩拳擦掌”;這邊,上海世博已經發出“低碳信號”。
低碳的,世界的
有人説,以低碳經濟為代表的環保浪潮有可能成為繼上個世紀末全球第三次浪潮後的第四次浪潮,即將在12月7日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可能成為這次浪潮的起爆點;還有人説,這次會議的重要性可以與二戰結束時的雅爾塔會議相提並論,將改變全球經濟的格局和發展模式。無論這次會議是否真能産生劃時代的意義,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正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煙霧、酸雨、全球氣候變化確實已經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全世界的共同課題。
12月7日將奔赴哥本哈根的有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和政府官員。明年5月開幕的上海世博會,已經以2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參與規模,上演著更大規模的世界低碳技術“秀”。
在這場繽紛多彩的各國展館“秀”中,倫敦的零碳館不能不提。這個城市最佳實踐區案例,取自世界上第一個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區───貝丁頓零碳社區。四層高的建築中設置了零碳報告廳、零碳餐廳、零碳展示廳和六套零碳樣板房,全方位地向參觀者展示建築領域對抗氣候變化的策略和方法。很多人不知道,建築領域産生的二氧化碳佔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55%,主要源自建築設備對電力和燃氣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零碳館可以説將能源利用發揮到了極致。
空調使用的是太陽能、風能和地源熱能的聯動能源,通過安置在屋頂上的22個五顏六色的風帽,隨風向靈活轉動,利用溫壓和風壓將新鮮空氣源源不斷地輸入每個房間,並排出室內空氣;建築物裏“必不可少”的電和熱,在零碳館裏由餐廳裏剩下的剩飯、剩菜和廢棄食具轉換而成,這些食品廢棄物和有機質産生的混合生物垃圾,通過特殊降解,産生電和熱以實現生物能的釋放,被系統處理後的産品還能夠用於田間生物肥,變廢為寶;甚至連沖洗馬桶、灌溉植物,也儘量使用屋頂收集的雨水,幾乎不用自來水。整個零碳館就像一個“沒水”、“沒電”、“沒熱”的“原始洞穴”,卻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高碳排放帶來的舒適體驗。
還有德國館外墻使用的網狀、透氣性良好的革新性建築布料,能防止展館內熱氣的聚積,由此減輕空調設備的負擔;世界氣象館以人的“皮膚”來比喻的“墻體外層”,使整體建築不僅防風、防雨、還能透氣;瑞士館由大豆纖維製成的紅色幕帷,既能發電,又能天然降解;加拿大展館內沒有大型展品或物件,以確保展示區域內空氣流通;西班牙館使用的是防濕、防火的藤條材料……
242個參展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展館、城市最佳實踐區中的50個案例以及18個企業館,更多的低碳技術,只能留待明年5月世博會開幕時一一體驗,而現在,全世界對節能減排表現出的巨大熱情和責任感,已經先哥本哈根大會一步,由上海世博向世界傳遞……
低碳的,中國的
事實上,10月28日,亞太清潔發展和氣候夥伴計劃第三次部長級會議在上海舉行,作為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在亞太區的“預演”,中國作為主席國的積極姿態充分表明: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在行動。而上海,也在向辦好低碳世博的目標努力。
自1851年倫敦舉辦首屆世博會以來,歷屆世博會每人平均參觀耗電量不斷攀升。考慮到本屆世博會參觀人數將創下歷史之最,如果照往屆水準,夏季的世博園區建築還用高功率的空調和大量的電力消耗來營造舒適環境,那將是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的背離。為了實現“低碳”目標,上海世博會可謂“絞盡腦汁”,這方面最傑出的“國産”代表,非“一軸四館”莫屬。國際上目前最先進的節能、環保、生態技術,都已被“囊括其中”。
世博中心在節能、環保方面堪稱近年來新建築的典範。它對能源和水的消耗、室內空氣品質、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等方面進行控制,已經達到了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綠色建築分級系統標準(LEED國際綠色建築權威認證),在國內尚屬首次。除了使用太陽能、冰蓄冷、江水源冷卻系統等節能技術外,建設者對建築材料的選擇也相當“講究”,儘量不使用大理石、花崗岩等保溫、節能性能不佳的材料,世博中心的大空間會議廳,就將採用玻璃頂採光系統引入自然光。
主題館南北廣場有超過3萬平方米的平面綠化,東西兩側外墻則遍植7000平方米垂直綠化,為墻體保溫;屋面雨水收集系統在回收灌溉時,能帶走建築物的熱量。“東方之冠”中國館,以層層出挑的造型設計,在夏季可自然形成上層對下層的遮陽;很難想像,白天,中國館的頂部、外墻,裝有很多太陽能電池,晚上,高科技的冰蓄冷技術還能利用夜間用電低峰時的電能制冰,再到白天釋放冷源。核算下來,整個中國館將比國家規範節能近10%。飛碟狀的演藝中心,還可根據演出需要和觀眾容量,自由變換觀眾席數量和舞臺大小、形態,最大效度、最小能耗地實現展館功能。
當然,最有“低碳”看點的還是綿延一公里的世博軸。“上採陽光、下蓄雨水”的陽光谷,通過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喇叭狀開口,可以將陽光從40多米高的空中“採集”到地下,同時將新鮮空氣輸送到地下。世博軸的底下,總長800米的巨型蓄水池可以儲存7000噸的蓄水量,會期預計能為世博園區提供5萬立方米的生活用水,相當於將原來規劃的用水量打個對折;利用江水源和地源系統,園區空調運作費用更將降低20%。陽光谷、蓄水池、江水源熱泵“協同合作”,世博軸儼然一條“低碳環保走廊”。
以上海世博為契機,作為永久性建築的“一軸四館”,將成為低碳技術、低碳建築的新實踐。
低碳的,身邊的
低碳到底是什麼概念?其實就在舉手投足之間。
每節約一度電,減排1千克二氧化碳;少買一件衣服,減排2.5千克二氧化碳;一天不開車,減排8.17千克二氧化碳……
科學家預測,隨著溫室效應不斷加劇,本世紀末全球升溫範圍將在1.1℃-6.4℃之間。更加令人震驚的是,從最新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速度來看,地球氣候已經開始朝著6℃-7℃的嚴酷升溫發展,大大超出2℃的地球生態警戒線。世界已處在氣候混亂狀態邊緣,每一個地球人都必須承擔起責任。
汽車工業100多年的發展歷史,給人類帶來了數不盡的便利、快捷,但其“與生俱來”的高能耗污染,也給地球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危害。現在,低碳技術讓這種“與生俱來”不再存在。世博會期間,上海將有超過1000輛的新能源汽車示範運作,其中約300輛車為超級電容車、純電動車,200輛為燃料電池車,在園區內服務,實現零碳排放;其餘500輛車為包括混合動力車在內的低碳排放車,將在世博園區周邊服務。比如世博園區裏能看到的雪佛蘭Volt電動車,一個車載16千瓦時鋰離子電池發的電就足夠它跑64公里。如果電池組的電力耗盡,還可以用一個車載的汽油或E85乙醇燃料1.4升小排量高效發電機來驅動車,再跑數百公里。
由世博局、市環保局和美國環保協會共同主辦的大型環保活動───“世博綠色出行”項目,還把“綠色世博”、“低碳世博”的理念帶進千家萬戶、輻射長三角、輻射全國。18天的時間裏,“世博綠色出行大使”周迅帶領著宣傳車隊,走訪長三角各個城市、地區,號召參觀者優先選擇公共交通方式到達世博園,減少資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創造暢通的出行環境,改善空氣品質;在世博園參觀的過程中,參與低碳活動,宣傳低碳理念,為打造“低碳世博”共同作出貢獻。
前不久,整個上海還掀起了一股牛奶飲料紙包裝回收熱潮:856個牛奶飲料紙包裝經過再生利用,就可製成一把環保長椅,明年的世博園區內,將有1000把這樣的環保長椅現身。而它們,都會來源於市民的個人回收。
類似的活動還有很多,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低碳先鋒”。對上海而言,“低碳”早已不僅僅局限在世博園區裏,也不僅僅局限在那184天,而已成為整個城市共同奮鬥的目標。
世博會結束後,我們能為上海、中國和全世界留下什麼遺産?遙望的起點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