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色為主色調的鹿特丹案例館,中間是人工降雨的大水幕,伴隨投射在背景牆上的鹿特丹雨天街景和電閃雷鳴的音效,讓關注倣佛身處鹿特丹街頭( 李哲/攝)
(人民網7月26日電 記者黃蓓蓓 李哲)白雲飄浮,陽光明媚,才一會兒工夫,雷電交加,暴雨隨即而至,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室內。位于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的鹿特丹館在9分鐘內讓觀眾們體驗到“天有不測風雲”。更奇妙的是,不論展館內“雨”下多大,得益于于鹿特丹水廣場的創新技術,遊客的雙腳都不會濕。
在灼熱的上海夏季,走進以大海般的藍色為主色調的鹿特丹案例館就倣佛走進了水底。進入展館後,參觀者立即能看到牆上充滿藝術感的水印畫。環視四周,藍色的水、綠色的樹以及鹿特丹的影像圖片盡入眼簾。
荷蘭諺語說:“上帝創造了地球,但是荷蘭人創造了荷蘭。”目前荷蘭三分之二人口生活在海平面以下,這個國家在水資源管理與安全方面擁有悠久的歷史。作為一個三角洲城市,鹿特丹的水資源管理技術更是位于世界前列。
此次世博會,鹿特丹市中心的“水廣場”的微縮版出現在案例館中央:“水廣場”的中央是一個長方形水池,通過彎彎曲曲的溝渠,與另一個環形水池相連;當館內人工降雨落入長方形水池後,迅速通過排水道流入地下,無論展館內“雨”下得多大,遊客的雙腳都不會濕。這些“雨水”通過管道收集起來,在展館內循環利用。
場館負責人亞娜克(Janneke Vermulst)介紹說,從世博會開幕至今場館大概接待了50萬遊客,觀眾們對室內人工降雨的水幕表演最感興趣,這也是這個案例的獨特之處。由于主辦方實施了浦西浦東聯動措施,世博園開幕之初荷蘭案例館的冷清已經完全改觀,由于參觀人數的增加,鹿特丹館還在入口處增加了排隊等候的護欄。針對暑假學生遊客較多的情況,他們也正在和其他場館協商,準備推出更多有趣的活動。
鹿特丹的“連接三角洲城市”網絡將鹿特丹、東京、雅加達、香港、紐約、胡志明市和倫敦的知識、經驗和聯係融為一體,相信也能給中國海拔較低的沿海城市帶來啟迪。本次世博會的舉辦城市上海和鹿特丹一樣,面臨氣候變化帶來機遇和挑戰,兩座城市都面臨海平面上升和洪水泛濫的風險。“水廣場”的展示讓水利專家之外的普通上海市民也能親身體會到科技改變城市生活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