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岑拯:火箭“長征”創紀錄

時間:2010-12-31 10:22   來源: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早在2000年4月,中新社曾編發《中國火箭發射成功率創世界第一》的消息,報道稱1997年起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以連續三年百分之百的發射成功率向世界證明了長征火箭的可靠性。歷經54年發展,今日中國的運載火箭研製技術與能力在世界上佔據什麼樣的位置?讓我們跟隨“嫦娥二號”繞月探測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岑拯一起來探尋、梳理中國運載火箭的“長征”之路。

  航太領域的每一項進展,都離不開火箭發射這“第一棒”。早在2000年4月,中新社曾編發《中國火箭發射成功率創世界第一》的消息,報道稱1997年起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連續成功發射15次,以連續三年百分之百的發射成功率向世界證明了長征火箭的可靠性。

  10年後,2010年國慶之夜,“嫦娥二號”在“長征三號丙”火箭的助推下,順利飛入遠地點高度接近38萬公里的指定軌道,成為中國長征火箭發射歷史上最遠的高度!

  歷經54年發展,中國的運載火箭研製技術與能力究竟達到了什麼樣的水準?在世界上到底佔據什麼樣的位置?讓我們跟隨“嫦娥二號”繞月探測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岑拯一起來探尋、梳理中國“神箭”的“長征”之路。

  中國航太史上第131次發射

  岑拯的工作單位,是坐落在北京南苑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這裡被譽為“中國神箭的發源地”,是國資委下轄特大型央企、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的第一分院,系統內常簡稱“一院”。1989年,岑拯從北京航太航空大學碩士畢業後來到一院,起初,在一部從事“長征三號甲”火箭的空氣動力和熱設計工作,後來,被抽調到總體組,並擔任總體組組長,先後任室主任、副總師,2004年出任“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指揮。

  岑拯擔任總指揮後,執行的第一發發射任務就面臨著一次重大考驗。2004年9月,長三甲遙九火箭進入靶場,在進行地面測試的第3天,平臺突然倒臺。如果是正式發射,將是一起箭毀星亡的慘劇。岑拯帶領同事們從源頭排查,最終發現是設備老化引起電路閉合不嚴,導致指令錯誤,致使平臺倒臺。

  正是在類似這樣的一次又一次調試、測試、糾錯、評審中,岑拯與同事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與日俱增,駕馭火箭的技術與能力也日漸增強。在成功發射“嫦娥一號”衛星後,“嫦娥二號”的發射任務又一次由岑拯和他的團隊來承擔,岑拯又一次被推上奔月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的關鍵位置。

  相比“嫦娥一號”,“嫦娥二號”任務對運載火箭推力的要求更大,衛星入軌精度要求更高。航太界有一個形象的比喻,發射衛星就像一種特殊的“打靶”,力量要把握得恰到好處——推力大了,衛星有可能直接撞上月球;推力小了,衛星又可能與月球擦肩而過。經過反覆研究論證,航太領導與專家們確定由“長征三號丙”來擔當“嫦娥二號”的運載重任。

  自2008年首飛以來,“長征三號丙”已經進行了4次發射,成功率100%。與發射“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火箭相比,“長征三號丙”運載能力由2.6噸提高到了3.8噸,可以將“嫦娥二號”直接送入近地點高度約200公里、遠地點高度約38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開闢了地月之間的“直航航線”,而“嫦娥一號”是先發射到地球附近的過渡軌道,繞地球7天后才飛向月球,如果説“嫦娥一號”是“走步梯”,“嫦娥二號”相當於“坐電梯”一步到位。

  儘管3年前就擔任“嫦娥一號”探月工程火箭系統的總指揮,順利完成了“嫦娥一號”的發射,但任務臨近,岑拯還是很緊張,他和同事們神經始終繃著,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幹我們這一行的,謹慎慣了,似乎都有點強迫症了,哪個環節不親眼看一看,就總惦記,看了才踏實。”

  “火箭發射的成功,是嫦娥飛天的第一步。”迄今為止,人類已進行的100余次探月活動成功率僅約為50%,專家分析稱多數問題源自火箭。在新中國50餘年的航太發展史上,有著航太人無法忘卻的痛:1996年2月15日,“長征三號乙”火箭托舉著衛星在發射臺上準備出征,當人們翹首企盼它首戰告捷時,火箭卻在起飛後不久就撞在發射場附近的山坡上,星箭俱毀……火海燒掉了火箭和衛星,卻燒不掉航太人的夢想,航太史上那些黑色的日子,讓航太人深深銘記“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

  每一次火箭發射,都令電視機前的觀眾期待而又緊張,對於航太人來説更是如此。“航太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成熟不代表成功,一次成功不代表次次成功,次次成功不代表永遠成功。每一次發射,我們都必須全力以赴。”“只準成功,不準失敗”、“萬無一失,確保成功”、“成功發射,精確入軌”,這些張貼在航太博物館墻上的航太人出征宣言,早已銘刻在岑拯與同事們的骨髓中。

  “嫦娥二號”衛星的發射,是長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飛行,也是2010年中國第10次航太發射。2010年國慶之夜,在電視機前,我們看到:在“嫦娥二號”衛星升空半小時後,發射環節宣告成功。作為繞月探測工程火箭系統總指揮的岑拯,和他的團隊笑容燦爛,掌聲一片。然而,當夜,他們並未狂歡,只是像平常週末一樣,來一小罐啤酒,然後回到忙碌的工作常態中。

  從28年到9年的歷史跨越

  中國是火箭的故鄉。大約600年前的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火箭向太空搏擊的英雄。雖然最終萬戶因此而殞命,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創想卻使得他被世界公認為“航太始祖”,並激勵著中國一代又一代航太人早日實現飛天夢。

  自1956年10月6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佈成立至今,一代又一代航太人自強不息、集智攻關,在導彈武器、運載火箭、衛星應用、載人航太、空間探測等方面不斷創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自此,中國成為繼前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5個能夠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雖是後發,但“東方紅一號”重達173公斤,比前蘇聯、美國、法國、日本4國發射的第一顆衛星的總和還要重;

  1975年11月,“長征二號”火箭成功地發射了中國的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1984年4月,“長征三號”火箭成功地發射了中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使用低溫燃料發動機和第2個掌握髮動機高空2次點火技術的國家,從此,中國具備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發射能力;

  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火箭成功發射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商用通信衛星“亞洲一號”,中國從此躋身被歐美航太大國壟斷的商業發射市場。令國人自豪的是,長征火箭第一次發射國外衛星,就刷新了以往31顆休斯同類衛星的入軌精度記錄;

  2003年10月15日,“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將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準確送入浩瀚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中國成為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3個把宇航員送上太空的國家;

  ……

  事實證明,人類飛天夢想的實現離不開運載火箭。運載火箭技術是航太技術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奪取空間優勢的核心能力,是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的前提,世界上各航太大國都把發展先進的航太運載技術作為保持其領先地位的戰略部署之一。

  岑拯所在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是中國最大的火箭研製、試驗和生産基地。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先後研製出四大系列十多種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其中,“長征二號F”載人航太火箭被黨和國家領導人授予“神箭”稱號,“長征二號丙”、“長征三號甲”火箭被授予“金牌火箭”稱號。

  中國系列運載火箭取名為“長征”,寓意很明顯:中國的火箭事業一定會像紅軍長征一樣,克服艱難險阻,到達勝利的彼岸。從1970年“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走過了從常規推進劑到低溫推進劑、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到發射載人飛船的技術歷程與跨越,“長征”已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品牌。

  2007年6月1日,是中國航太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這一天,“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地將“鑫諾三號”通信衛星送入太空,書寫了長征火箭家族的第100次太空之旅,這使得中國成為美國、俄羅斯和歐洲之後第4個實現航太發射過百次的國家。令人驕傲的是,這100次發射中,93次都是成功的。雖然與俄、美等航太強國相比,中國運載火箭的發射次數還不是最多,但發射成功率卻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2000年至今,中國運載火箭的發射成功率與同期世界各國相比堪稱第一!

  尤其令人矚目的是,這100次發射中,從第1次到第50次發射,用了28年的時間,而從第51次到第100次發射,僅用了9年時間!上世紀80年代,我國幾年才能生産、發射一發火箭;上世紀90年代,我國每年也只能生産、發射兩三發火箭,而今,我國第150次發射將在未來4年內完成,“十二五”期間,我國火箭發射頻率將達到一年15次到25次,這標誌著中國運載火箭的生産與發射已實現從實驗、研製到應用的跨越,進入了産業化時代。作為國家新興戰略産業,火箭産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正與日俱增。

  火箭“長征”路漫漫

  長征系列火箭發射100次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批示説:“這100次發射,是我們國家航太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也是我們航太事業的新起點。”對於中國航太人來説,總理的批示是鼓舞,更是鞭策,“50餘年來,新中國的火箭生産與發射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然而,‘長征’之路依然還很漫長。”

  橫向來看,中國在火箭發射次數上,與世界航太強國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俄羅斯總共發射了3000余次,美國也已發射有2000余次,歐空局的“阿裏安”火箭也已發射逾百次。在運載能力上,中國與俄、美等航太強國相比,也還存在一定差距:俄、美兩國已經可以發射太空梭、空間站了,中國這方面還沒有。令國人期待的是,目前正在研製中的中國新一代大運載火箭“長征五號”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將達到25噸,這樣的運載能力將有望發射大噸位空間站,屆時,中國與俄、美等航太強國的差距將進一步縮小。

  談到中國火箭的發展及趨勢,浸淫業界20餘年,身為一線管理,岑拯有很多的想法與憧憬,“首先一條,作為高投入、高風險的特殊行業,火箭的發展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親切關懷,離不開中國航太科技集團領導的關心與領導,離不開院領導的總體規劃,離不開各有關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援。”

  在岑拯看來,要加強和鞏固航太大國地位,使我國變成航太強國,需要研製新一代運載火箭,以“無毒、無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適應性強、安全性好”為發展目標,逐步實現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形成包括小型、中型、大型運載火箭在內的不同運載級別的新型運載火箭系列,來滿足人造衛星、載人飛船、貨運飛船、空間站等多種不同類型有效載荷的發射需要。液氫、液氧、煤油等無毒、無污染的綠色環保推進劑將是火箭改良的一個方向。未來的火箭還將減少對衛星的震動和噪音干擾,讓衛星擁有一個舒適的“乘坐”空間。今後,運載火箭還將向部分可回收、部分可重復使用、“一箭多星”的方向發展,以提高火箭的性價比。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