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海證券報 國際經驗一再證明,在流動性過剩的大環境中,過剩的貨幣資金更多流入短期高收益的資産市場,會在短期內不斷推高資産價格,積累泡沫風險,甚至成為經濟危機的導火線。
“以資産價格泡沫為特徵”的經濟危機,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發生的經濟危機的特徵。比如,日本的經濟危機、亞洲經濟危機,包括本世紀初以納斯達克大幅下跌開始的美國的“新經濟”調整帶來的幾年經濟低迷等等,所有這些,都具有通貨膨脹水準不高,但資産價格卻在膨脹的特徵,特別是房地産價格的膨脹和股票價格的膨脹,以至最後泡沫破滅引發危機。
資産價格泡沫危機之所以能給社會經濟造成如此重大衝擊,就是因為銀行信貸資金進入了資産類市場。今年銀行超萬億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近萬億的房地産開發貸款,使得房地産市場波動的風險集中于銀行體系。這很可能“綁架”了政府對房地産市場的調控,使政策的執行不能不“投鼠忌器”。日本當年在泡沫危機形成過程中,也有對銀行向房地産貸款的限制,但是規定並沒有嚴格執行,當“土地價格不降”的神話破滅後,日本銀行業深深陷入危機的泥沼之中。
銀行信貸還面臨新的風險。資金通過銀行信貸和銀行間拆借等融通市場在樓市、股市和其他資産類市場之間傳導,由此放大了資産價格的財富效應。比如,憑藉房價的持續上漲,樓市投資者通過轉按揭等手段套利,並用獲得的比初始資本大得多的資金再次投資于樓市或股市等,資産價格因此被不斷推高。更糟的是,深圳有報道稱,有人通過虛假購房證明套取銀行資金投資股票市場,一旦房價、股價下跌,銀行首當其衝成為危機漩渦的中心。
資金的相互融通還會帶來風險的擴散。對此,美國由房屋次級債市場擴散的風險引發的金融危機的經驗和教訓,尤其值得我們思考。在危機之前,次級債市場的信貸擔保證券是華爾街主要的融資渠道之一,帶動美國等國股市走強的主要動力——企業並購業務所需要的資金,大都通過信貸擔保證券和資産證券化等信用市場所獲得。因此,一旦信貸擔保證券等信用支援市場遭受到次級債違約風險的衝擊,次級債風險就會向股市等金融資本市場傳導,並不斷向更為一般的信貸市場乃至整個金融市場蔓延,引發全球危機。
2007年,整個資産類市場出現的,正是這樣的輪換炒作。
在當前寬鬆的貨幣環境下,8.6萬億的新增貸款,5.6萬億的企業新增存款,説明獲得信貸的企業其實並不需要如此多的資金。最近國內主要城市的大量國企爭“地王”,明顯“密切”了銀行信貸與房地産價格之間的相互滲透。M2高達28%(超過GDP8%的增長率3倍)的增長,説明貨幣供應總量的數倍增長的乘數效應可能並非在實體經濟迴圈中産生。這種資金的“空轉”,可能就是在銀行資金與資産市場之間發生的。房地産市場的價格不斷攀升,可能與銀行資金在銀行與房地産之間的快速流動有關。這種迴圈,顯然比信貸進入實體經濟後的週轉帶來的乘數效應要快得多。無疑,這種週轉越快,風險累積也越大。
在資本流入又開始加速的情況下,在圍繞著創業板而來的濃重炒作氛圍中,現在要特別防止銀行資金在房地産與股市之間相互流動,格外警惕銀行信貸風險的進一步放大,並由此放大整個金融市場的風險。
(作者左曉蕾係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