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覺得,如果手頭略有餘錢,或者哪怕家庭收入並不寬裕,也要先買房,早買房。還有人認為,房産是家裏最大的資産,它是社會地位的象徵,“一步到位”咬咬牙買套大的……這些住房消費觀念是否科學合理?在新一輪的房地産市場調控中,抑制不合理的住房消費需求是其中一項重要政策,那麼不合理的住房消費行為具體有哪些表現,為什麼要倡導科學理性的消費理念,按照現實情況我們應怎樣看待住房消費?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
記者:住房問題一直是百姓關注的焦點,您覺得當前哪些住房消費理念是不盡科學合理的呢?
秦虹:在歐美一些國家,自有住房的比例是60%左右,其餘人通過租賃解決住房問題。而在我國,自有住房的比例遠高於此。現在在一部分年輕人中,存在“無房不婚”、“一步到位”、“低齡購房”、“啃老購房”等觀念。正是由於這些觀念的存在,各種住房需求疊加起來了,正常自住需求中疊加了投資需求,現時需求中疊加了未來需求。即便我國每年城鎮住房竣工量7億平方米至8億平方米,這個量不可謂不大,但這些投資性、保值避險性、超前性等需求的增加給市場供給造成了很大壓力,也使正常的住房需求空間受到擠壓。各種需求的集中釋放,導致供求關係長期處於不平衡之中,房價上漲就難以避免。也就是説,不合理的住房消費理念導致未來需求提前釋放,也是當前推動房價上漲的原因之一。
記者:一些人認為買多套房子才是投資,只買一套房子自住是消費,所以晚買不如早買,您如何看待?
秦虹:大家應該明確這樣一個道理,滿足“住”需求無非兩種渠道,租或者買。租房是一種純消費行為,而買房本身是投資行為。買房是一種固定資産投資行為,是把家庭的貨幣資産轉變成房屋資産、積累家庭財富的行為。如果買房還利用了銀行貸款,那麼就成為動用銀行杠桿放大投資能力的行為。
有許多人對此説法不理解,認為只買一套房子自己住就不是投資。但即便買來的房子是自己居住,也具有投資的屬性在裏面,只不過它把消費和投資的功能合二為一了。試想如果我們不買用於自住的房子,而是選擇租房,就得把房租交給房東,這是消費行為;如果買了房子,自己就成了自己的房東,等於自己給自己交房租了。實際上,現在大家都樂意買房,希望住房保值增值,本身包含了追求家庭財富增加的含義。
既然買房是投資行為,那麼凡是投資都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