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研究成果

臺灣基隆顏氏家族

2010-09-06 10:59     來源:臺灣政商家族     編輯:徐維彬

  基隆顏家在臺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開採金礦、煤礦起家,被稱為“炭王金霸”,更成為臺灣的富商巨賈,是臺灣早期五大家族之一。

  顏姓有著顯赫的家世,在臺灣被列為第四十五大姓。顏氏遷臺,始于明天啟年間,以顏思齊最為有名。顏思齊,字振泉,福建海澄人,因遭宦家之辱,憤殺其仆,逃亡日本。不料,在日逐漸發跡,仗義疏財。天啟四年(1624年),與楊天生、陳衷紀、鄭芝龍等密謀起事佔領日本,消息走漏,航行8晝夜逃至臺灣,在臺開墾經營,成為臺灣顏姓一大家。據傳,在今臺灣嘉義市水上區南鄉里尖山尚存思齊墓。

  今日臺灣顏姓,以臺南縣為最多,次為澎湖、臺北與嘉義,基隆顏家可能是繼顏思齊之後在臺灣最具影響的顏氏家族。

  顏家在臺的開祖是清乾隆四十年間從福建安溪縣金田鄉遷臺的顏浩妥,在大肚溪從事石材開採,後因大饑荒又回福建。嘉慶年間,顏浩妥又帶兒子玉蘭、玉賜再度來臺,在臺中港以漁業為生。

  顏玉蘭之子顏鬥猛與父輩及兄弟輩從事開墾事業,積累了一定產業,便在八堵購地,于1847年開墾田園,成為顏家的發祥地。

  顏鬥猛生有正選、尋芳、正春三子,尤其以尋芳發展最為突出,長大後率領族人開採四腳亭煤礦。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顏家煤礦被徵收,臺灣煤礦業被日本人藤田所掌握。

  藤田後來將煤田向臺灣本地人出租,結果顏尋芳次子顏雲年(1874年生)于1897年籌資向其承租採礦權,1899年設立“金裕豐號”承租瑞芳鎮金礦,從此揭開了礦業世家的序幕。

  1904年,顏國年就籌劃採煤,隨後相繼設立60多處煤礦。後來顏雲年投入巨資,興建了平溪鐵路,全長約13公里,成為臺灣礦業運輸史上重要的一頁,該鐵路至今仍在運行(即平溪支線)。1918年,顏氏先後設立了“臺北炭礦株式會社”與“基隆炭礦株式會社”(與日合資),成為顏家兩大支柱產業。其中“基隆礦”(光復後成為公營工礦公司下的永基煤礦)佔當時臺灣產煤量的二分之一,加上臺北煤礦產煤量,則佔臺灣全省產量的三分之二。

  1918年3月,顏雲年將雲泉商號改為株式會社雲泉商號,次年與日人合資開辦“臺北炭礦株式會社”,1920年9月更名為“臺陽礦業株式會社”,是當今顏家臺陽公司的前身。

  不料,顏雲年患上傷寒,醫治無效,于1923年2月9日去世,享年49歲。弟弟顏國年繼承事業,任臺陽社長,繼續開發礦產,先後新開多個現代化新礦區。可惜,他又步哥哥英年早逝的後塵,于1937年4月去世,享年52歲。顏家事業由顏雲年長子顏欽賢繼任。

  顏欽賢接管後,解散雲泉商號,建立正式的總管理機構,設立總務部、調查部、商事部、金礦部及秘書室,同時成立瑞芳、石底、海山三個礦業所,顏家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臺陽產煤量很快達到39萬噸,佔全省產煤量的17.7%。

  到40年代初,金礦開採達到高潮,最高年產量達1萬7千兩,到1943年底,總計生產黃金21萬5千兩。

  臺灣光復後,顏欽賢于1947年7月將臺陽會社改為臺陽礦業公司,自任董事長。但由于當局對金礦與黃金交易採取限制政策,金礦開採開始萎縮,但煤礦仍在發展。1947年,臺陽公司煤產量達130萬噸,次年達160萬噸,不僅供應島內,還向上海、廣州供應。1949年以後,臺灣礦產不再供應大陸,而主要供應島內,且私營礦的發展受到限制,不過顏家仍繼續經營礦業。到1961年,臺陽公司的煤產量仍有28萬噸,高出第二位“瑞三煤礦公司”的一倍。

  由于顏家經營礦業而成為富甲一方的大戶人家,也因此建立了廣泛的政商關係。顏國年在日據時代就被日本人聘為臺灣總督府評議員。顏欽賢在臺灣光復初就加入國民黨,1946年當選參議員(省議員前身),同年又當選為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前往南京開會,受到蔣介石的接見。1949年,國民黨退臺後,顏家繼續受到重用,顏欽賢與高雄陳家的陳啟清等擔任“省政府委員”,1969年,顏欽賢又當選“國大代表”。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