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期只剩最後兩天的5月18日,馬英九在臉譜上發佈“自嘲短片”,輕鬆調侃網友們曾惡搞他的各種段子。這一“畢業短片”也引發島內對馬英九“八年功過”的熱烈討論。與短片基調不同,馬英九的這八年走得並不輕鬆。
為網友錄製“畢業短片”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馬英九18日上午在臉譜上上傳短片。對於網友惡搞他的“神手之握,必死無疑”説法,馬英九説,“喔,原來我這雙手這麼厲害,那我要好好保養”,隨即轉身擦護手霜。對於曾口誤稱“鹿茸是鹿耳朵裏面的毛”,馬英九在短片中説,“我承認我錯了,我願意受罰”。接著他用毛筆罰寫3遍“鹿茸是指中藥單方中還沒有骨化長滿絨毛的幼角”。“請問你是馬腦水母嗎?”馬英九一臉囧相説,“寶寶不是馬腦水母,可是寶寶不説”。對於曾把“逆風高飛”説成“逆轟高灰”,馬英九對著鏡頭大喊,“不是講好不提逆轟高灰嗎?”馬英九最後謝謝網友們的鼓勵與支援,陪他走過這一段美麗旅程。
這段喜感十足的“告別影片”,引發網路熱議。有島內網友稱,“沒想到您也有幽默一面,好可愛,不過看完覺得好心疼!難得這麼有修養又清廉的總統要卸任了,真的很不捨。”也有網友説,“我始終覺得你太軟弱,缺少政治家該有的決斷魄力。但我必須為你卸任前一個月的表現點讚,總算讓我刮目相看。”
無能?馬英九表示不服氣
馬英九20日卸任,他在2008年帶領國民黨贏回政權,以765萬票數壓倒性勝利完成第二次政黨輪替,但8年施政紛爭不斷,民意支援度也隨之起伏,雖然2012年連任,但第二任民調支援度幾乎不曾跨過20%,國民黨政權雖在他手上收復,也在他手上丟失。
“認真的好人,未必成好‘總統’”,臺灣《聯合晚報》18日稱,成也性格,敗也性格。馬英九從小就是好學生,從政後,他做事認真、毫不鬆懈,更勤於追蹤管考,數字成為他研考績效的重要指標,卻忽略了作為“總統”,應該給予人民最需要的關懷、同理心及信賴感。但臺灣《中國時報》認為,馬英九任內最大的毛病在於過度在乎民調,以致許多對的政策難以堅持,許多好的“閣員”紛遭撤換,令親者痛,仇者快。這樣的領導風格讓他任內推動的課徵證所稅、取消油電緩漲(被説成油電雙漲)、年金改革、兩岸服貿協議及核電政策左右搖擺,人心盡失。
臺灣今日新聞網報道稱,TVBS民調中心14日的民調顯示,島內民眾對於馬英九個人8年來的施政表現,有23%的人表示滿意,58%表示不滿意,19%沒有表示意見。其中23%的滿意度是馬英九第二任內的最高點,同時高於陳水扁卸任前的13%。其中,馬英九施政8年,民眾感到最滿意的項目是“處理兩岸關係”,有47%的民眾給予肯定,而陳水扁當時這項只有21%的滿意度。
在內政方面,馬英九得到最多的指責是“無能”。前“立委”沈富雄也説,馬英九的年金改革、油電改革都是對的,但他沒有能力説服百姓,就像一隻鱉到他手裏,會殺的人懂得如何先剝殼、去內臟,但他不會殺,就殺到鮮血淋淋。對於外界指責,馬英九17日接受島內媒體專訪時以近日TVBS民調為例稱,選舉過了,惡意批評少了,外界開始用客觀態度看他做的事,如衝之鳥礁與日方交涉、護漁等,民調有67%支援。馬英九還提到,他任內兩岸關係比李登輝、陳水扁時期好,且臺灣連續7年參加世衛大會,“請問哪個總統做到過?你説我無能,我聽了會服氣嗎?”
“習馬會是最高峰”
兩岸關係,無疑是馬英九最耀眼的政績。臺灣《中國時報》17日稱,馬英九執政8年以來,兩岸關係可以説是其最大的成果。兩岸在經貿與人員上密切的互動,為臺灣帶來巨大經濟利益。全面性的通航,為民眾帶來便捷。由於兩岸“外交”休兵,臺灣得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世衛大會及國際民航組織。更由於兩岸沒有戰火硝煙,美國政府也認為,臺美關係是近60年來最好的時刻。
“習馬會最高峰,執政這8年兩岸最和平”,《聯合晚報》18日稱,馬英九執政8年,是兩岸分裂分治後,關係最和平的時期。去年11月7日,馬英九在新加坡與習近平進行了互不稱頭銜的對等見面,打破兩岸領導人相隔66年不曾見面的禁忌,將兩岸關係帶向新的境界。
對於馬英九的政治處境,島內媒體人黃國梁18日撰文稱,馬英九堅決地走在他所認為的一條清醒的民族路徑,這條路徑讓他攀上半個多世紀兩岸不曾想像過的高塔,同時也讓他在自己主政的地區裏成為稀有的異類,以致他8年的“總統”任期,幾乎皆在反對集團瘋狂謾罵中度過。在“太陽花運動”中向馬英九抗議的學生,多數並不清楚,在他們出生時刻或是他們的童年,兩岸曾屢次陷入戰火的邊緣,當他們長大後,也就絲毫感受不到馬英九為他們所打造的和平其實十分珍貴。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17日在《中國時報》上撰文稱,8年來,馬英九對外的説法是“先經後政”,但後來證明,他要的是“只經不政”。這種“工具性”的兩岸政策,缺少理想性與目標性,沒有為國民黨加分,最終反而失去政權。“拖”的兩岸思維,讓臺灣錯失了8年向北京爭取簽署“和平協定”的機會。歷史會記載,馬英九放棄與北京進行政治協商,錯失一個能夠與大陸達成和平協議的機會;在他卸任之時,一手打造的兩岸關係就馬上面臨質變。這絕不會是一個偉大政治人物的寫照。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雯萱】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