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大陸編制“十二五”規劃綱要時,首次把兩岸經濟合作列為專章加以闡述。“建立健全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全面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支援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規劃綱要用600余字明確了兩岸經濟融合的大方向。五年來,“十二五”規劃給兩岸經濟合作帶來了什麼?即將出臺的“十三五”規劃能給臺灣的“悶經濟”帶來怎樣的轉機呢?
“創”:政策創新開拓全新領域
全國“兩會”在京召開之際,大陸距臺灣本島最近的地方——平潭也在緊張地忙碌:臺灣創業園中,一批入駐的臺資企業正加快裝修;澳前碼頭停靠的高速客運輪上,又走下一批攜帶貨物“登陸”的臺商;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裏,又迎來了一批前來採購的遊客……過去五年,這樣的場景逐步讓平潭人習以為常。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開發”。五年來,平潭以超常規的速度開發建設:開通兩條至臺灣的高速客滾航線,實現臺車入閩“常態化”,開啟對臺海運快件,建成大陸最大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開行“臺灣—平潭——歐洲”海鐵聯運列車。等。此外,中央賦予平潭7個方面28條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更加優惠的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對臺小額貿易快速通關、跨境電商保稅進口等“政策紅利”正在吸引越來越多臺企進駐。
“習總書記長期在福建工作,十分關心平潭的建設發展。”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鄭建邦表示,與剛開發時相比,平潭的變化可用“天翻地覆”來形容,對於臺灣而言,平潭的“前景無限”“商機無限”。
“通”:溝通協商打破制度壁壘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建立健全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五年來,兩岸兩會相繼簽署《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海關合作協議》《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協議》等多項協議,兩岸貿易的制度性障礙不斷減少,給兩岸同胞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大陸方面更主動造福臺灣民眾:開放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陸客在臺轉机成行,啟用卡式臺胞證等措施,讓兩岸人員往來愈加便利。
合作機制的通暢也讓臺灣民眾能夠更好地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目前大陸是臺灣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投資目的地;臺灣地區是大陸第七大貿易夥伴、第六大外資來源地。截至2015年6月底,大陸累計從臺灣進口、享受ECFA關稅優惠的貨物達到411.7億美元,減免關稅153.7億元人民幣。其中不乏臺灣中小企業和民眾直接受益的産品,比如生鮮農産品、農副産品加工品、汽車零部件、家用電器、內衣、箱包等,多年來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更保持在千億人民幣以上。
“享”:分享紅利有人捷足先登
“十二五”期間,大陸從以外銷外貿為主轉而鼓勵內需,讓臺資企業迎來了極其難得的發展機遇期。例如,2015年大陸方面宣佈全面實施“二孩”政策,敏感的臺灣幼教業者馬上嗅出了其中的巨大商機。“‘二孩’政策帶來的商機將在兩三年後集中爆發,很多臺灣嬰童都在積極在大陸佈局。”臺灣美學教育領導者Otto2創始人詹秀葳説,公司將擴大在大陸的網點數量,爭取在兩年內拓展至200個網點。而在臺灣擁有60家連鎖分校的弋果美語2015年也在上海開設了大陸運營總部。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橫空出世,亞投行成立,絲路基金啟動,多項重大項目開工,廣東、天津、福建自貿試驗區同步掛牌……區域經濟整合步伐不斷加快的大背景下,臺企也開始提早佈局大陸。臺灣第二大銀行合作金庫銀行2014年在福州開設了分行,這是福建省除廈門地區外首家獲准開業的臺資銀行全資大陸一級分行。分行行長朱訓雄表示,“一帶一路”和自貿區戰略打通了臺資銀行的貨幣和資金通路,“現在我們已經開始跨境吸收海外資金了。”
“搶”:十三五”機遇不等人
儘管兩岸經濟合作借助“十二五”規劃的東風,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服貿協議仍被束之高閣,滯礙臺灣進一步借助大陸經濟發展的動能。今年起,大陸將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臺灣經濟發展所需能否有機融入?如何讓大陸的“發展機遇”提振臺灣經濟?“面對‘十三五’規劃,臺灣應考慮在兩岸産業分工的定位,而不是考慮先走向大陸,還是先走向世界,更不要用選舉語言來操控經濟決策。”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紀斌説。
近日傳出即將“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有意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效力,延伸到“監督並修改以往已經簽訂的兩岸協議”。對此,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朱磊教授分析認為,如果將兩岸間業已達成的諸多協議全部推倒重來,受傷的只會是臺灣經濟本身,熱切期盼搶抓大陸“十三五”商機的臺灣民眾也很可能“起個大早,趕個晚集”。(記者鄒志偉 時瓏姍 黃偉華 特約記者 袁帥 馬鈺)
[責任編輯:扶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