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認為,電商最難的是‘最後一里路’,但對兩岸跨境電商貿易而言,最難卻是‘第一里路’。”來自臺灣的跨境供應鏈服務平臺“第一里路”執行總監林柏年對記者説。
今年40歲的林柏年曾在臺灣衛生部門服務多年。任職期間,他發現臺灣有很多製造優良産品的廠商,卻不知如何開拓大陸市場,由此萌生了創業的想法。兩年前,他辭職與朋友一起到大陸創建構設“第一里路”,希望讓臺灣的廠商通過這個平臺,將産品賣給大陸的採購商。
“一開始我們只想把臺灣産品引進大陸,公司成立後,才發現兩岸企業對跨境進出口的需求都很大。”林柏年告訴記者,大陸的採購商想要拿到臺灣産品,同樣面臨去哪兒找貨源的問題。
於是,他改變了單純販賣臺灣産品的初衷,轉而為兩岸所有想做跨境電商的企業服務,即充當“B2B”中的“2”——為雙方提供倉儲,促成雙方見面商談,最終達成合作。
在林柏年的設想中,“第一里路”的操作應該簡單明瞭,小孩子都會,最終目的是為雙方省去不必要的繁瑣環節。他舉例説,像跨境産品進入大陸都是需要備案的,如何備案、在哪備案等都是問題,但只要在他們平臺上合作,後續事宜都由他們的後端處理,企業不再需要操心。“這樣,品牌商只負責專心做東西,採購商只專心賣東西,我們則提供最優化的規劃服務。”
為降低成本、保證品質,“第一里路”只和原廠或一級代理商合作。“因為直接和原廠合作,在保證正品的同時拿到的價格也相對低,這些也成為我們的競爭優勢。”林柏年説。
上線至今,與平臺合作的臺灣廠商已有10多家,銷售著許多臺灣商品。對於企業的“爆髮式成長”,林柏年很高興。他説,這是因為趕上大陸鼓勵、支援創業的好時機,“被市場推著走”。
作為廈門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最早入駐的臺灣企業,“第一里路”從基地獲益良多。
“在這裡租用辦公室第一年是免費的,臺灣員工租房每個月還補貼1000元(人民幣),此外還能享受到許多國家、自貿區、地方疊加的優惠政策。”林柏年説,對於“創客”來説,第一年往往是最艱難的,在不怎麼獲利的時候能盡可能地節省支出很重要。
“親自到大陸創業才體會到兩岸市場與經營思維的差異。在臺灣,大家強調的是按部就班,有多少資源就做多少事;但在大陸就不一樣,你想做到什麼規模或程度,只要有可行到位的商業模式,並且被投資人認同,資金或資源就會靠攏過來。”他説,現在這樣的經營模式是他們當初沒有想到的,是兩岸理念衝擊的成果,也得益於大陸鼓勵發展跨境電商的大好機遇。
未來,林柏年計劃將“第一里路”打造成跨境品牌孵化器,考察一批品牌品質好但知名度欠缺的臺企,包裝推廣後通過平臺進入大陸市場。“只要一步步來,兩岸跨境電商市場前途無量。”他説。(記者齊湘輝)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