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兩岸及香港《經濟日報》財經高峰論壇25日在北京舉行。論壇以“兩岸及香港金融合作新機遇”為主題,分別研討“加強兩岸三地合作 應對人民幣國際化”、“創新驅動産業發展 共同打造中華品牌”等問題。
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在開幕式上表示,經濟合作關乎兩岸同胞切身利益,一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優先方向和重點領域。在當前形勢下,加強兩岸經濟合作要有三個“信”字:第一個是“自信”。自信來源於對自身經濟發展和産業競爭力的信心。大陸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將使大陸經濟保持長期較快發展,市場潛力和空間巨大,機遇無限。臺灣在電子資訊産業、農業、現代服務業等多個領域相對於大陸在亞洲乃至世界都有相當的優勢,在兩岸許多行業和領域的合作中臺灣可以繼續發揮優勢,取得更大成功;第二個是“互信”。互信來源於彼此的信任和默契,多年來我們始終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通過平等協商,不斷拓展兩岸互利合作的空間,通過制度化安排,努力使經濟合作産生更多惠及民生的成果;第三個是“信心”。信心來源於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共同認知和執著追求。當前大陸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將為兩岸經濟合作注入新的動力,提供新的機遇。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的形勢下,兩岸擴大經濟合作,促進經濟融合有利於為臺灣參加區域經濟合作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周波表示,兩岸三地金融合作前景廣闊。三地金融市場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各具特色、各有優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內地市場發展快、容量大、機遇多;臺灣在中小企業、農業和科技金融服務等方面經驗豐富;香港是具有全球影響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業地位突出、優勢明顯、潛力巨大,可發揮銜接、聯通和推動兩岸金融合作的作用。加之兩岸三地同根同源的血脈親情,交流與合作更容易達成共識。三地開展互補互利的金融合作,可以大大提高整體效益。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香港具有抓住內地發展機遇的獨特條件。既有“國內境外”的特殊地位和“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也有CEPA和“先行先試”的機制安排,還有前海、橫琴、南沙三個粵港澳合作的“近水樓臺”。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形勢下,香港可從內地的不斷發展中獲得許多機遇。機會可遇不可求。相信香港社會和金融界能夠珍惜並搶抓新機遇,在拓展自身業務的同時,為兩岸三地的金融合作作出新的貢獻。
臺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最高顧問陳衝認為,兩岸金融合作將創造雙贏局面。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表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一直把握既在國內又在境外的優勢,在多項金融改革中扮演試驗田角色,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支援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香港的人民幣業務開展至今,相關的業務範圍正不斷擴大。曾俊華説,當歐美國家都希望進入亞洲和內地市場的時候,兩岸三地應該緊密聯繫,促進彼此之間的金融貿易和投資流動,創造更多互惠互利的新機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等與會嘉賓,就論壇主題發表了主旨演講。
經濟日報社社長徐如俊主持本屆論壇開幕式。經濟日報社總編輯張小影宣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會見參加第四屆兩岸及香港《經濟日報》財經高峰論壇嘉賓代表的講話,宣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奇葆會見主辦第四屆兩岸及香港《經濟日報》財經高峰論壇三家經濟日報負責人時的談話要點。
據悉,從2011年起,兩岸及香港《經濟日報》財經高峰論壇每年舉辦一次,已分別於2011年10月、2012年6月和2013年4月在北京、臺北、香港成功舉辦三屆。(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