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啟動,此事深深刺激著臺灣各界的敏感神經。昨日臺灣“國策研究院”舉辦了一場“上海自由貿易區對臺灣的挑戰”研討會,與會者包括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工業總會、國票金控以及廈門大學的産學代表,與會者普遍表達了對臺灣將受到衝擊的焦慮。
自貿區逐步擴大 “磁吸”效應逐步放大
臺灣大學經濟係教授林建甫觀察,就像30多年前深圳點燃了大陸對外開放的第一把火,這次上海自貿區點燃的是大陸經濟自由化的第一把火,繼上海之後,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天津濱海、廈門等地均對建設自貿區表示了高度興趣。
廈門大學臺研院經濟所唐永紅所長表示,與30多年前的經濟特區相比,自由貿易區強調製度改革與創新,而非經濟特區的租稅、用地優惠,要以靈活的制度保障商品貿易、服務貿易、産業投資以及金融服務的自由化,從這個意義説,自由貿易區更準確的提法應當是自由經濟區,因為它是全方位的、綜合性的。
臺灣各界觀察到了大陸政府在自貿區推進四個自由化的決心與魄力,反觀臺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建設,卻是龜步前行。國票金控董事長魏啟林稱,臺灣提出建設自由經濟示範區有5年多,今年8月雖然正式上路了,但其實自經區只是之前自由貿易港區的小幅修訂,要大幅度的制度調整,需立法通過,以目前臺灣的“立法院”生態來看這很困難。
這時,臺灣的危機感、焦慮感就來了。魏啟林指出,大陸的自貿區逐漸推廣之後,臺灣會不會被大陸所磁吸?當臺灣經濟自由化水準不如大陸時,投資人勢必會選擇具有更大內需市場的大陸,小規模經濟組織總會被大規模經濟組織磁吸,就好比波多黎各被美國磁吸、西西裏島被義大利磁吸、澎湖被臺灣本島磁吸。
對外資、陸資“雙重標準”,影響臺灣自由化
臺灣也深知區域經濟整合已成為全球潮流,迫切希望融入這股潮流之中,2010年與大陸簽訂ECFA,今年與紐西蘭簽訂經濟合作協議,以及接下來希望加入TPP(環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即東盟10+6),就是渴盼不被區域經濟整合邊緣化。
然而,臺灣為此正面臨歧視陸資造成的自由化瓶頸。例如臺當局正在推動的6個自由經濟示範區,儘管這些區域在臺灣是開放度最高的地方,也都對陸資設置了歧視條款,製造業方面比照外資,服務業方面則低於WTO待遇,而外資享受的則高於WTO待遇。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指出,自由經濟示範區是臺灣的自主性開放,操之於臺灣,所以對陸資一套標準,對外資一套標準;可是自經區目標是為了與全球經濟開放接軌,如TPP、RCEP,這些經濟組織有統一的開放標準,屆時大陸與臺灣都加入其中的話,臺灣向大陸開放的標準就必須與開放給其他經濟體的標準一樣。
劉大年強調,臺灣向大陸開放的一條線,應該和向世界開放的那條線越靠越近,不能夠像現在採取的向全球“積極開放”,而對大陸“小心謹慎”,兩條線如果越隔越遠,非常不利於臺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組織。
臺灣內部協調艱難,自由化如何邁大步?
對於臺灣的經濟自由化前景,與會學者們表示出悲觀情緒。臺灣“國策研究院院長”田弘茂認為,臺灣的行政、立法部門關係搞不好,似乎走入了死衚同,行政“部會”之間缺乏協調,“中央”與地方之間協調差,當局很難在經濟自由化進程中扮演好角色。
比如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這個明顯向臺灣傾斜的服貿自由化協議,如今已躺在“立法院”四個月,還不知什麼時候能夠通過,凸顯出行政、立法機構之間的死衚同僵局。行政欲力推的事情,往往到立法機構後就沒了下文,這種情形下,經濟自由化從何談起?又如何與大陸比拼自貿區?大陸幾乎在跑步,臺灣卻基本在原地不動。
林建甫教授説,臺灣不應等著別人要求你開放時才開放,這樣速度肯定太慢,而應當主動積極開放,在上海推出自貿區之際,當局領導人、“部會”首長都應站在第一線,闡述因應之策。説著説著,林建甫只好感嘆幾聲,搖了搖頭,“算了,不説了”。
唐永紅所長指出,臺灣正走入政治民主化困境,限制了經濟發展步伐,一個兩岸服貿協議尚且遲遲無法通過,臺灣經濟能夠快速自由化嗎?!(海峽導報記者 蘭文文/圖)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