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附屬實險學校學生早讀時間誦讀《中華文化基礎教材》
日前,30所中學的高中生用上了中國臺灣地區國學教材的消息引發了人們的興趣。內地首次引進的這套臺灣國學教材到底是什麼內容?在北京的課堂融入中是否能夠接地氣?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臺灣國學教材進京並非坦途,由於教材容量太大,缺乏國學師資等原因,目前北京只有一家民辦高中在嘗試教學。
更有趣的是,為了適應內地的教育環境,教材甚至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多位感動中國人物也被編入臺灣國學教材。
焦點
難題一
臺灣國學教材量太大 北京學校課時不夠
根據報道,目前內地已經有包括北京四中在內的30所中學使用臺灣國學教材。然而記者了解到,目前使用教材的只有武漢四中、太原外國語第二學校、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鄭州五中等學校,而北京四中並沒有使用該教材。在北京,使用臺灣國學教材的,是一所民辦高中——北大附屬實驗學校。
為什麼臺灣國學教材的推廣沒有像預期的那樣一帆風順?記者發現,臺灣教材和內地教育環境的差異,是主要原因。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臺灣家喻戶曉。從1956年開始,臺灣地區高中課程中一直安排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屬於必修科目。臺灣地區現有48%所學校、5.3萬高中生在使用該教材。該教材選用四書中的經典章節,涉及做人、處世、內政、世界觀、群體觀等方方面面的內容,“雖非四書全選,但涉及內容非常全面,內容量比以往國學教材增加了五到十倍”。
但與臺灣的教育背景不同,目前內地對於國學課的教學並無加入應試考試範圍,只是作為對必修課程的補充,許多學校將其作為選修課,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和思想品德,並不涉及升學考試。記者發現,內地雖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注重國學的教育,但現今對於國學的學習並沒有統一的課標,尚未形成體系,只停留在經典誦讀層面。各學校的開展實踐情況也相差很大,尤其是高中階段,由於升學壓力的負擔,更讓很多學校對此望而卻步。
曾經關注過臺灣國學教材推介的北京101中學最終放棄了該教材。“這套教材不是不好,但卻不好用,因為內容太豐富,太成體系了,反而不適合我們學校的教學大綱。”101中學相關負責人高老師表示。“國學課作為選修課,在全日制教學中,本來就是見縫插針,課時非常受限。這本台灣國學教材內容量太大,沒有那麼多課時來消化這些內容。”
難題二
《大學》《中庸》內容深 內地國學師資難找
除了課時與引進版教材內容量的矛盾問題,另一個推廣尷尬是師資隊伍問題。
此次引進版教材內容與臺灣原版教材的內容、體例大體一致,上冊為“論語選讀”,下冊為“孟子選讀”與“學庸選讀”,共計選入《論語》168章、《孟子》50章、《大學》4章、《中庸》4章,其中《中庸》《大學》等內容在內地的課本中幾乎不被涉及,很多老師都認為艱深。
國內一位畢業于中文師範類學校的語文教師表示,在過去的學習過程中她從未接觸過四書中的《大學》和《中庸》。北大附屬實驗學校的國學課教師辛老師畢業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表示其在學生階段的一些課程中雖接觸過部分國學內容,但也並未系統學習過,出於個人興趣自學了四書,“國內專門開設國學的大學很少,所以許多語文教師並沒有系統學習過國學,我們在使用臺灣新版教材前也要先自我進修”。
在推廣過程中,作為臺灣國學教材引進方的中華書局負責人也深有體會,“課時問題還可以擠出來,但師資隊伍的缺口很大,這是推廣中面臨的最大問題。許多學校的國學老師是從語文老師隊伍中挑出來的,只有小部分學校才有自己獨立的國學老師。”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