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辜會談20週年之際,臺灣媒體紛紛發表評論,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中國時報》27日的社論説,當年“辜汪會談”之所以能夠順利開展,當然得歸功於1992年香港會談所得到的結果,不管是諒解、默契或共識,當時兩岸都同意一個中國的原則,只是雙方對其內涵的認知不同,而在事務性的會談中擱置爭議。
社論指出,推動兩岸政治談判、簽署和平協議當然茲事體大,可預見將會遭到島內、國際的龐大壓力,但兩岸進行政治對話並非一無是處,這對降低緊張、增加互信、強化區域安全都有正面幫助。而進行兩岸文化教育協議的探討,這對建構命運共同體的認知應該也有正面幫助,臺北實無必要將其視為洪水猛獸,一味地加以抗拒。
社論認為,兩岸問題雖然牽涉到民心的向背,也有雙方制度的差異、認同的困難、不同的發展階段、外國干預等問題,但基本上仍是一個政治問題。如今兩岸實力對比形移勢轉,雙方強弱易勢已成不爭事實,臺灣要如何在這樣艱困的環境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生存發展之道,已成當前最重要的課題。該報相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才是救亡圖存的不二法門,自外于中國未來的想法和作法絕非正途。
《聯合報》在“辜汪會談20週年”專版載文認為,“後九二共識”時期,兩岸政治談判的問題逐漸浮上臺面。兩岸當局應思考的是,如何延續汪辜會談展現的“妥協與善意”,關照對方所關切的核心利益,從而建立起雙方互信,為兩岸開闢一條新路,也為兩岸關係構築和平穩定的架構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