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海觀察:假如“我是歌手”是臺灣製造

2013年04月17日 08:16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沒想到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會在臺灣引起這麼多討論。很多綜藝界人士反思,為什麼臺灣沒有製作出這樣的節目。這自然是正面態度,不過,有意思的是,一個主流答案是臺灣沒有錢,或者臺灣當局沒有投入這麼多錢在綜藝節目上。

  臺灣欠缺的只是錢嗎?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假如“我是歌手”是臺灣製造,“大陸”和“臺灣”角色大易位,除了關於歌手功力的討論,一定會有如下聲音涌出──“評委、顧問、音響師等等,怎麼可以請中國大陸人,搶我們臺灣人的飯碗,臺灣沒有人才嗎?”“花這麼多錢的製作,參賽的都是對岸過氣的歌星,臺灣人很好糊弄嗎?”“臺灣人得了冠軍,就是爆冷嗎,我們臺灣的歌手哪點差?”……

  這並不是信口雌黃,去年金馬獎,邀請大陸演員黃渤擔任主持人,不就被嗆“臺灣無人”;獎項揭曉後,臺灣電影成績不佳,不是又有“立委”揚言要停辦金馬?超過半個世紀的金馬獎,算是臺灣在華人演藝界最有影響力的品牌活動,近年來猶要受到出身質疑,其他節目豈能倖免。即使臺灣綜藝界有此雄心,有足夠資源挹注,在這樣的環境下,也不可能調動兩岸綜藝界力量,製作出影響力遍及兩岸的大型綜藝節目。因此,臺灣製作不出“我是歌手”,不只是缺錢,欠缺的更是自信開放的態度,以及海納百川的包容心。

  錢多確實可以吸引人才,但臺灣早年的優勢,難道只是因為錢比大陸多?金馬獎在華人電影圈的影響力,也只因為錢多?顯然不是。如果回顧金馬獎的歷史,可以發現,金馬獎初期只是針對臺灣電影,後來擴及香港電影,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又納入大陸電影。雖然在臺灣電影衰落的時期,金馬獎常被香港乃至大陸影人瓜分,但金馬獎的光環不僅無損,反而增光添彩,讓人更信服其公正的評斷力。假使當年金馬獎仍然自限于臺灣電影本身,今天應該和臺北電影節無異,只是一個地方性電影節,怎麼可能如今天這般成為兩岸四地華語電影人的盛會?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寬。這句濫俗的話,確有道理。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