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屆全國人大臺灣團團長汪毅夫。(台灣網 何建峰 攝)
台灣網3月9日北京消息 9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臺灣團舉行開放日活動,十三名代表亮相人民大會堂臺灣廳,接受媒體採訪。剛剛過完63歲生日的新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説,“在人生最後一個工作上,我還會努力工作,為了就是和島內的臺灣同胞一起,共迎‘中國夢’。”
汪毅夫的“中國夢”,有其家世淵源,自其曾祖父起,穿越三個世紀,歷經四代,從備受欺淩的清末蜿蜒至今,濃縮著中國近現代屈辱、苦難的歷程。
1895年,汪毅夫的曾祖父汪春源先生和另外兩名臺灣舉人來北京參加會試。其間,聽説清政府準備和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要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他們異常痛苦和悲憤。三位臺灣舉人聯合了兩個臺灣京官,一同向清廷上書抵制割臺。這件事,後來被稱為臺灣的‘公車上書’。
1945年,臺灣光復,汪毅夫的祖父非常高興,為當時接收臺灣積極提供了很多建議。父輩一代,他的叔叔汪慕恒教授對臺胞利益也非常關心,早在1990年的兩會上就以政協委員的身份呼籲重視保護臺商合法權益。
汪春源當年的上書中説,人可以離開臺灣,但“祖宗墳墓豈可忍而棄之”,他後來留在了大陸,但每年清明都很難過:“聞道隔鄰忙祭掃,一年難過是清明”。先人的屈辱和痛苦傳承下來, 歷史在汪毅夫心中留下極深的印跡,在其生活、工作和研究中,思鄉懷土之情貫穿始終,“許多研究凝結了我對先人、對故土的悠悠思念之情”。
作為著名學者,汪毅夫在中國文化史與閩臺區域社會研究、文化人類學方面享有盛譽。在兩岸交流事務方面,1998年起,汪毅夫先後長期任職福建省政府、臺盟中央,而現又轉任全國臺聯, 為兩岸交流貢獻頗多。
2013年2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隨訪的臺灣各界人士時表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我們真誠希望臺灣同大陸一道發展 ,兩岸同胞共同來圓‘中國夢’。”汪毅夫對之感觸頗深。
他説:“在我人生最後一個工作上,我還會努力工作。為了什麼?為了就是和島內的臺灣同胞一起,共迎我們的‘中國夢’”。當年,大好河山説割讓就割讓,説沒了就沒了。我們再也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了!”(台灣網記者 楊麗 何建峰)
[ 責任編輯: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