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政協報主辦的“兩岸民間互信與媒體互動”暨人民政協報《兩岸經合週刊》創刊百期懇談會12日在北京舉行。來自海峽兩岸近百名兩岸問題專家、學者和各界人士在會上探討增強兩岸民間互信和媒體互動。
“兩岸民間交流應是全方位的,不設主題,也不應該分藍綠。”中國政協委員、文化部資訊中心副主任張新建指出,只有交流才能加深相互理解,産生影響。他引用一副對聯“不設樊籬恐風月被它拘束,大開窗墉放江山入我胸懷”,並表示兩岸全方位交流若如對聯所言不設樊籬,將更廣泛深刻、更有成效。
從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探親至今已25年,來過大陸的臺灣同胞僅佔三分之一,去過臺灣的大陸同胞則十分之一都不到。新華社港臺部採訪室主任陳斌華認為,媒體在兩岸民間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希望兩岸媒體儘快實現常駐,也強調媒體既然肩負著兩岸民眾相互了解的重任,就應該更客觀、接近真實地報道兩岸。
“兩岸同為中華民族、華夏子孫,同胞一家親,能合作才會有雙贏。”臺灣工商建設研究會董事長雷祖綱在會上説。他講起臺灣一些地方文化館,如今迎來許多大陸游客身影,兩岸民間交流越深入就會産生越深互信,兩岸未來必越來越密不可分。
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指出,過去四年兩岸經貿交流實現了過去30多年都沒實現的大突破,過程中,兩岸互信逐步建立並擴大深入。但隨著面臨問題的增多,互信還顯不夠。如兩岸共同關注的投保協議、産業分工依賴等,都需要互信基礎。因此,兩岸經貿在培育著兩岸互信,兩岸經貿的發展需要一個更大的互信環境,才能培育未來更深合作。
“希望兩岸兩會在文化交流合作協議方面,步子邁得更快些。”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徐博東呼籲。他認為,如果説ECFA的簽訂奠定了兩岸和平發展經濟基礎的話,兩會若能簽訂文化交流、新聞交流合作相關協議,將為兩岸和平發展奠定另一個重要基礎,“這應該比兩岸政治協議的簽訂,走得更前面一點。”
人民政協報《兩岸經合週刊》,創刊于2011年1月8日,目前已成為中國東方航空公司兩岸直航飛機讀物,每年直航發行量78100多份。(完)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