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地利、人和”——政協委員盼兩岸佛教友好交流制度化
“兩岸佛教界應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圓滿具足的殊勝因緣,進一步推動兩岸佛教友好交流的制度化和經常化,契理契機,發廣大心,順應因緣,共同締造中國佛教新的輝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2日告訴新華社記者。
臺灣佛教源自大陸,以鄭成功收復臺灣為起點,隨著1662年前後福建向臺灣移民漸多,佛教開始從閩南傳入臺灣。大陸佛教積澱深厚,歷史悠久,在改革開放後的30年多年來取得長足進步。
“兩岸佛教一脈相承,密不可分,高僧大德,同出一門。”學誠建議,兩岸佛教在人才交流、佛法弘傳、教理研究、寺院管理、公益事業方面,經過充分協商之後,以多種形式的座談會或各種佛教學術、文化研討會,達到彼此互信互動、互助互融的發展與共榮。
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尤其是90年代以來,兩岸佛教界交往次數日益頻繁,內容日益豐富,層次日益廣泛。臺灣佛教界通過在大陸出版佛學著作、舉辦佛學講座、弘法活動,進行災民賑濟、醫療支援等,與大陸佛教界建立了密切聯繫。
談及新階段兩岸佛教的定位,學誠認為,應該進行多方面、多層次、多形式的探討與研究,引導兩岸佛教朝著健康發展的道路前進。
“佛教正面臨著東西方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各個方面的衝擊和碰撞。同時也存在相互交流、借鑒、切磋、共謀發展的現實需要。”學誠説。
由於信仰或文化與現實中的一些分歧,造成對欠發達地區與弱勢群體弘法不夠、關懷不夠。學誠説,兩岸佛教界應該以更開放的胸懷、求同存異、自他不二的精神,認真對待不同信仰與教派的團體或個人。
新技術浪潮的來臨也對兩岸佛教合作交流提出新的要求。學誠建議,兩岸佛教可以建立一個全方位的佛教資料庫,組建佛教資訊網,積極主動同外部世界的不同文化、宗教、教派的朋友展開對話交流,把兩岸佛教交流及時、準確、完整地傳播給世界。
“兩岸佛教界在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大好形勢下,一定可以開拓出安和樂利的新天地。”學誠説。(記者 任沁沁 李寒芳)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