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臺研所所長劉震濤24日在臺北參加“2020兩岸經濟産業合作大趨勢論壇”時表示,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生效後兩岸之間的經濟社會關聯度將進一步加深,形成新的共同發展態勢。
ECFA生效後,兩岸將繼續商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分別開放的程度和速度,還要完成投資便利化和保障協議等協商,推動産業深度合作,經濟協調機制也將同步啟動。
劉震濤認為,隨著ECFA逐步充實,兩岸經濟將進一步開放,為兩岸企業和各階層民眾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使ECFA帶給兩岸人民的實際利益不斷提升和顯現。
他判斷認為,隨之而來的陸資入島和臺商返臺投資所推動的“雙向投資、利益共生”,將成為推動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新動力。兩岸企業合理分工、跨海佈局,可能成為新趨勢中的主流。
目前,兩岸都在加速産業結構調整、推動兩岸新興戰略産業對接。劉震濤認為,低碳經濟、創意經濟以及有助於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經濟已成為兩岸産業結構調整的主基調。符合低碳經濟概念的迴圈經濟、環保産業、新能源、精緻農業、觀光旅遊、生物科技等都將是未來十年兩岸經濟的“朝陽産業”。
他認為,大陸城鄉一體化和二、三線城市發展形成的內需市場將成為不斷擴大兩岸經濟合作規模的新動力。臺商靈活多樣的經營模式有利於抓住這個機遇,這將進一步擴大兩岸經濟合作的規模。
談及兩岸合作的産業結構,他指出目前兩岸合作以製造業為主,服務業僅佔10%左右。兩岸傳統産業的出路,不僅僅在於延伸産業鏈,而要更新産品、提高檔次,整體實現産業鏈調整和提升的目標,要推進産業新形態,一是與服務經濟結合,二是與體驗經濟結合。
劉震濤認為,兩岸最大的共同利益是兩岸企業和民眾可以共用的橫跨海峽兩岸巨大的市場,特別是大陸內需市場。(記者任沁沁 郭麗琨)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