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華麗背景與炫目燈光,幾位漢唐裝扮的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淩波微步……11月23日晚,享有國際盛譽的臺灣漢唐樂府樂舞團獻演《艷歌行》,舒緩曼妙的南音古樂、細膩柔美的梨園歌舞,將榕城觀眾帶入漢唐遺韻中。
看完演出,省歌舞劇院院長、國家一級作曲張樹平直呼完美:“全新的表演與舞臺編排,配以國際知名服裝設計,將傳統曲牌表現得淋漓盡致,古樂韻味無可挑剔!”
一日前的綵排現場,兩岸戲曲編導就進行了相互切磋。知名編導謝南感言,看了表演,也有了編排一齣南音舞蹈的衝動;而漢唐“當家人”陳美娥則説,福建南音申遺成功,給了“漢唐”前行的無限動力。
在福州鳳凰劇場,泉州南音樂團也獻上了南音盛宴《唐風宋韻》。楓橋夜泊、陋室銘、千家羅綺管弦鳴等老南音的原汁原味,融入現代元素,配以光電、舞美等大膽創新,觀者好評連連。團長吳永傳表示,南音雖是泉州鄉音,“但臺灣的經驗給了我們新的啟發”。
南音弦友大飽眼福,京劇票友也如同過節。
藝術節期間,包括國家京劇院在內的8大京劇院團來榕助興,可謂名家薈萃、流派紛呈。看過燕守平、尚長榮、于魁智等大師的演出後,昨晚臺灣國光劇團上演的《金鎖記》也別有一番風味。作為該劇大陸巡演的最後一場,與先前在北京、廈門的演出一樣,現場反響熱烈。
“原來看京劇也可以像看電影一樣。”來自福州大學的小吳對記者説。
福建省京劇院副院長金于賢認為,臺灣京劇優勢在於創新,不斷有劇目改革和市場拓展的嘗試,《金鎖記》就是一個範例。
有“臺灣京劇天后”美譽的主演魏海敏坦言,《金鎖記》借鑒了電影和現代舞臺劇元素,“我希望年輕觀眾跟著劇情走,而不僅是為了一個唱腔或唱詞來看京劇。”她表示,在廈門和福州,有幸能與大陸京劇界人士就京劇改革創新進行溝通,機會難得。
閩臺攜手好“戲”連連
1日晚,省人藝劇場話劇舞臺上,廈門大學排演的話劇《日租客》引來滿堂彩。該劇的導演、服裝造型、音樂製作、行銷統籌等主創,都是來自臺灣、現在廈大攻讀戲曲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主創之一劉穎灝表示,之所以來廈攻讀研究生,“主要是來‘尋根’,汲取養分,豐富對戲劇的認識”。
而早在藝術節開幕式上,臺灣高山族和我省民間組合合演的體現兩岸情深的《兩岸緣》,拉開了兩岸同臺獻藝的序幕——
“蝴蝶飛,蝴蝶飛……” 11月9日晚,閩臺兩地首度合作的大型歌仔戲《蝴蝶之戀》在福州芳華劇場濃情上演。
《蝴蝶之戀》是廈門歌仔戲劇團和臺灣唐美雲歌仔戲劇團策劃合作的作品,故事通過一對情侶的悲歡離合,詮釋了海峽的隔阻給兩岸中國人帶來的悲痛……女主角雲中青的扮演者來自廈門歌仔戲劇團,男主角雨秋霖則由臺灣著名歌仔戲演員唐美雲“反串”。
“雖然兩岸演員的舞颱風格、唱法習慣不盡相同,但是合作起來卻得心應手,故事表達了兩岸同胞共同的願望,同一種情感。”唐美雲接受採訪時如是説。
據了解,這一兩岸戲劇合作的里程碑之作將於明年巡演臺灣。
此外,本屆藝術節戲劇匯演期間上演唯一一齣兒童劇——《判官審石頭》,也是兩岸首次合作的兒童劇。儘管參演的演員全部來自福州歌舞劇院,但劇本卻出自臺灣九歌兒童劇團。在臺灣,該劇是常演不衰的兒童劇目。
福州市歌舞劇院院長石振華表示,大陸版《判官審石頭》由臺灣版的幕後原班人馬打造,引進的是臺灣的舞臺佈置和音樂製作,臺北九歌兒童劇團團長朱曙明親自擔任導演。此次匯演前,朱曙明還專門來閩協助執導該劇長達一個月,“應該説,該劇的成功上演,離不開兩岸兒童劇工作者的攜手努力。”
兩岸文藝交流趨常態
上月15日至17日,首屆海峽兩岸木偶藝術節在漳州舉行,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等海峽兩岸的木偶藝術匯聚一堂。
“臺灣頂級四大木偶劇團一起現身大陸是從沒有過的,這是兩岸木偶界的盛事”,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劉敏説,本屆藝術節期間,閩臺文藝交流突破連連並非偶然,“兩岸的這種交流如今已經常態化了。”
據了解,近年來閩臺兩地以非物質文化遺産為突破口,各種專題交流在質和量上都有突破。今年前11個月,閩臺已成功進行文化交流項目31批、2540人次,其中赴臺23批1480人次,來閩8批1060人次,赴臺來閩人次均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
年初,廈門歌仔戲劇團赴臺灣四市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巡演,是我省首個以直飛方式赴臺演出的表演團體,在臺期間創下了一台戲萬人觀看的火爆場面。
3月,由省芳華越劇團、省莆仙戲劇院等組成的“福建文化寶島行——海峽兩岸傳統戲曲匯演”大型文化團組,赴臺開展“海峽兩岸傳統戲曲匯演”,演職人員185人,創我省赴臺文化交流人數之最。
8月,省京劇院首度入島交流,先後在臺北、高雄獻演新編歷史劇《北風緊》、優秀傳統劇目《楊門女將》以及《李逵探母》等摺子戲專場,場場爆滿並引起轟動。
“如今,兩岸的藝術交流已不僅僅是你來我往的關係,而是一種資源共用、優勢互補,進而達到彼此繁榮提升,共同擴大福建文化祖地影響力。”劉敏説。(記者 林侃)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