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實行改革開放起,海峽兩岸貿易開始逐漸由停頓走向恢復,並邁入迅速發展進程。1978年臺灣對大陸的出口為零,經香港轉口的自大陸進口額也僅為4600萬美元。2008年底,兩岸貿易總額已擴增至1292.17億美元。由於兩岸貿易的長期不平衡發展,臺灣持續享有貿易順差。1980至2006年間,其順差從1.59億美元增加到663.7億美元,26年間迅猛擴張了417倍。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和2008年金融危機,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更是分別達到775.67億美元和774.62億美元,這説明中國大陸作為臺灣的一個腹地最大的市場,對臺灣的經濟支援力度是相當大的。
海峽兩岸的貿易迅速發展,為雙方尤其為臺灣創造了巨大的貿易利益,同時也在兩岸間建立日趨緊密的貿易依賴度。大陸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臺灣則已成為大陸第七大貿易夥伴、第九大出口市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截至目前,大陸累計批准臺資項目7.9萬個,累計實際吸收臺灣直接投資488億美元,臺灣是大陸第五大境外投資來源地。
2009年6月,臺灣方面開始允許大陸企業向臺灣投資,這一轉變標誌著海峽兩岸投資從單向走向雙向。與此同時,兩岸“三通”的實現,有助於促進臺商在兩岸的重新佈局,增加島內母公司與大陸投資企業的整合,而大陸一系列應對金融危機實施的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大舉措,為臺商投資大陸企業提供了新的契機。通過兩岸經貿開放,有利於臺灣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方面與國際接軌,對臺灣經濟的發展將有極大的幫助。
另一方面,順應全球經濟區域化的趨勢,原有國際貿易秩序以及各個國家及地區的經濟版圖在進一步調整。特別是今年,在亞洲地區成立了各種區域整合架構,東盟與中國、日本、韓國分別簽訂了三個東盟+1自由貿易協定,更使臺灣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威脅。作為臺灣最主要的出口地區,和大陸商簽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有助於臺灣減小這種威脅,幫助臺灣更好地融入全球經貿體系,並進而吸引跨國公司以臺灣作為進入東亞的經貿投資平臺。
目前,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論證和談判工作已提上議事日程,成為兩岸開展經貿合作的一項開拓性工作。商簽這一協議,既要符合兩岸經濟合作的需求,符合兩岸貿易和投資特點,也要符合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商簽協議將對大陸和臺灣經濟産生良好影響,因此筆者建議:海峽兩岸要放棄分歧,著眼長遠,攜手共進,加強合作,共創輝煌。具體措施:一是兼顧雙方利益,實現互利共贏,逐步有序推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與實施;二是儘快實現兩岸經濟關係的正常化,進一步加強兩岸之間的産業合作。(作者陳繼勇 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