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著名作曲家鐘耀光:我們走在民族音樂新絲路上

2009年10月22日 21:36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鐘耀光(左)在排練現場與工作人員溝通。(台灣網 徐維彬 攝)

  台灣網10月22日北京消息 今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傳出節日般激越的中國傳統民樂的絲竹之聲,這是“中國民族音樂巡禮百場系列音樂會——臺北市立樂團音樂會”的演奏現場。隨著竹笛獨奏《胡旋舞》歡快的曲調,聽眾仿佛回到了大唐西域欣賞優美的“胡旋舞”,仿佛看到了舞者飛揚的裙角。

  音樂會正式演出前,本網記者採訪了臺北市立樂團團長鐘耀光先生,鍾先生對兩岸的民樂生態進行了描述和評價。

  《胡旋舞》立意于西域樂舞

  記者:據我們所知《胡旋舞》是您的代表作之一,您是在什麼樣的背景和立意之下創作出這樣激越歡快的絲竹樂?

  鐘耀光:《胡旋舞》這一曲子是我在兩年前譜出的,作品原為西洋長笛曲目,在一些同仁的建議下,嘗試改變為中國竹笛曲目。這首曲子作為中國竹笛獨奏曲目登臺演出還是第一次。

  在我創作這首曲子的立意上,其曲調的靈感來自古代西域的胡旋舞,用西域的音樂進一步發揮竹笛的特點。在現在的竹笛獨奏曲中,我們適當修改了西洋長笛曲譜的音調,使其適和國竹笛的音律。

  記者:您創作這首竹笛獨奏曲時,是出於怎樣的考慮來選取民族樂器的?

  鐘耀光:樂器的選取通常從功能性角度來考慮。首先確定寫給何種樂器,根據該樂器的特點,再來從傳統音樂中尋找合適的素材,比如寫給長笛的曲子,可以選擇崑曲的風格或是西域風格,這首曲子我便選取了西域音樂元素。確定了曲子風格後,便開始選取合適的可以完整表現整個故事的旋律。經過這樣的過程,最終譜出《胡旋舞》的曲譜。

  臺灣民樂更傾向於走中西結合之路

  記者:臺灣的民族音樂與大陸有什麼不同?

  鐘耀光:臺灣民樂與大陸民樂在風格上不同。臺北市立樂團的民樂風格趨向於中西結合,而我們的發展方向就是將民樂推廣到國際舞臺上。這是一條很難走的路,要做到適合他們的文化和品味,又要保持我們的傳統文化。很幸運的是我寫的一些曲子得到了外國音樂家的喜愛,這不但將臺北市立樂團推上了國際舞臺,同時更把我們的傳統民族音樂推到國際舞臺之上。有人質疑我們離經叛道,丟掉了中國傳統,其實這和我們祖先的絲路一樣,將傳統與西方相結合,這樣民樂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記者:您認為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民族音樂踏上國際音樂舞臺呢?

  鐘耀光:在目前的階段,一個單純的民樂團在西方的舞臺上表演,其實是無法得到西方音樂人的理解和尊重的。想要踏上國際音樂舞臺,就需要跟外國朋友們合作,需要很多新的作品被西方頂級音樂家認同,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在作品的品質上下功夫。而且要達到在國際舞臺上佔據一定的位置,不但要在作品的數量和品質上進行突破,還需要與西方音樂人進行合作,與西方音樂家一同在舞臺上表演。

  因此我們樂團設立了民族樂教室,招徠西方樂手加入中國民族音樂的演奏團隊當中。我們希望引進外國人使用西洋樂器來進行我們民族音樂的獨奏,由我們的民族樂器進行伴奏,以及與西方的作曲家進行合作。所以我們要教給不懂民族樂的外國人民族樂基本的要素,如二胡的音色等,幫助他們欣賞甚至創作民族樂,以達到推廣我國民族音樂的目的。

  民族樂團更適合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媒介

  記者:您認為我們的民族音樂對於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兩岸人民文化方面的溝通有什麼意義?

  鐘耀光:民族音樂在兩岸的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兩岸的民樂界互訪和交流,如我們來大陸演奏,可以體現我們在民樂方面的思考,或許會有些人認為我們拋棄傳統,但也必然會有人認為我們這種表演形式未嘗不可,畢竟中西融合從絲綢之路已然開始了。因此,相較于之前在北京、上海等地應各方面的邀請進行的演出,我更希望我們這次的表演,可以引起大陸民樂界的思考,究竟我們走的這條道路是離經叛道還是探索了一條弘揚民族音樂的新道路。

  同時,我認為,外國音樂人來聽我們的演奏,會對我們怎樣將傳統與現代進行結合更感興趣,因此民族樂團更適合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媒介,這也是臺北市立樂團要走的路,既可以迎合民族音樂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又可以進一步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

  “院”、“團”合作,開啟中國民族音樂新時代

  記者:請您講一講兩岸民族音樂的區別。

  鐘耀光:大陸民樂團與臺灣的優缺點各有不同。在演奏者技巧、對傳統音樂民族風格的掌握等方面,臺灣民樂手明顯沒有大陸民樂手純熟;對於現代多元化音樂的適應,臺灣的民樂團,尤其是臺北市立樂團,則更靈活一些,更多地進行中西結合的創作和演繹。

  記者:那麼您認為我們應如何促進兩岸民樂界合作?

  鐘耀光:我們的民樂團其實有很多缺點,比如樂器性能、樂器排位、編制固定等,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在大陸,尤其是中央音樂學院,具有非常強的能力和資格在這方面進行改革和研究。而對於我們專業演奏人來講,研究和科學論證等方面是我們的弱勢所在。所以我們希望可以做到“院”“團”合作,即演奏單位和教育單位合作,這樣可以更有效地弘揚我們的民族音樂,使研究成果、科學論證、樂器的改良來指導我們如何進一步發展。

  記者:據我們了解,本次音樂會的指揮邵恩先生是一位畢業與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家,那麼您在和邵先生的合作上,是否能進行良好有效的溝通?

  鐘耀光:我與邵恩先生合作非常流暢,可以説合作無間。在音樂會上,他負責指揮,我負責創作以及帶領樂團擬定發展的方向。邵恩一直在用他的專業跟我們的發展方向來配合,因此可以説我們的合作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徐維彬)

  鐘耀光簡介:

  鐘耀光,臺北市立樂團團長、知名作曲家。他是目前臺灣最知名與最活躍的作曲家,作品包括《長笛協奏曲》、《胡旋舞》、《客家四季》、《兵車行》等,因具有濃厚的中國哲學思想與豐富的情感,受到世界各地樂迷的喜愛。作品涵蓋前衛大型交響樂、管樂合奏、民樂、傳統戲劇、音樂劇到新世代風格的小品。在國際重要藝術節如布達佩斯之春、布拉格之春、國際現代音樂節、上海藝術節、亞洲作曲家聯盟大會與國際管樂節中演出。

  臺北市立樂團簡介:

  臺北市立樂團成立於1979年,是臺灣第一個專業民族樂團。樂團在每年樂季平均服務近10萬名愛樂者,舉辦超過40場的音樂會。它同時肩負教育推廣的責任,每年有30多場學生音樂會和24場以上的社區音樂會。在國際文化交流方面臺北市立樂團也成績斐然,出訪過歐美亞超過20多個國家進行演出。

  樂團為加強兩岸文化互訪交流,首度舉辦了“國際民族器樂大賽”和“臺北市傳統藝術季”,其中“臺北市傳統藝術季”已成為全臺最重要的傳統音樂盛會。2009-2010樂季,適逢臺北市立樂團成立三十週年,邀請到了重量級的獨奏家及表演團隊合作演出,包括閔惠芬、劉德海、吳蠻、龔一、李祥霆等民樂名家以及依芙琳?葛蘭妮、米沙?麥斯基國際著名演奏家。此外,樂團與長笛名家莎朗?貝扎莉合作的“胡旋舞”專輯,于2009年4月正式發行,創下華人民族樂團發行首張國際唱片的紀錄。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董潔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