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改革開放,昆山由一個農業窮縣一躍成為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的現代工商城市,國內生産總值今年預計可達1500億元人民幣。其中,全市工業産值的三分之二、進出口總值的九成由臺資企業創造。在帶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富士康、仁寶、滬錸、捷安特等臺資企業,也借助昆山這一緊鄰上海的“寶地”,創造出了世界級産業,躋身國際大企業行列。
記者近日走訪粵、閩、蘇、滬、浙等臺商企業聚集地,真切感受到祖國大陸改革開放,同樣為臺灣同胞創造了大顯身手的舞臺;許多類似昆山的大陸城鎮,已成為臺資企業聚集、創業、壯大的熱土;與改革開放共成長的難忘經歷,讓許許多多臺灣同胞的心與祖國大陸貼得更近。
“不到大陸,臺商難以生存發展”
石碣,是廣東省東莞市的一個小鎮,擁有2萬多員工的臺達電子工業(東莞)有限公司就“藏”在這座小鎮裏。1992年4月,臺商曾紀堅來這裡考察,不到100天,就租廠房開工生産,之後,公司改最初的租賃廠房為購買土地使用權,長期投資經營。
“16年前,臺灣産業升級,勞動力和土地變得很金貴,企業生産難以為繼。當我在東莞看到這麼豐富的勞動力和土地後,高興得跳起來,迫不及待地租廠招工。可以説,沒有大陸的改革開放,沒有大陸的生産要素,臺達電子不可能自1971年創立以來,實現年均38%的高速增長。”目前擔任臺達電子中國區副總裁的曾紀堅説。
從東莞起步,臺達電子目前已將生産觸角伸向江蘇吳江、安徽蕪湖等地,預計今年集團58億美元的全球銷售中,七成産品在大陸生産,實現了電源供應器、無刷直流風扇等多項産品超過一半的全球市場佔有率。
杭州市臺資企業協會監事長李複元也是1992年從臺灣到大陸發展的,他將臺商投資大陸分為1992年至2000年的“前八年”以及2000年至今的“後八年”兩個階段。
對此,他解釋説,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巡講話的發表是一個重要標誌,許多臺商據此研判大陸將堅持改革開放而不會走回頭路,加之島內經濟結構調整,要素成本提高,許多臺資製造企業紛紛轉向大陸;“後八年”臺商掀起了更大規模的大陸投資熱潮,除了兩岸相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産業轉移等經濟因素外,更是因為其間的臺灣當局經濟政策失據,讓許多臺灣企業喪失了發展良機。
“蝸居島內,看不到什麼希望;不到大陸,就難以生存發展。懷著這份回歸的渴望,大陸逐步成為我們臺商創業發展的熱土。”李複元説。
從上世紀80年代臺商進入大陸以來,臺商在大陸迅速發展。據商務部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祖國大陸累計批准臺商投資項目7.68萬項,臺商實際投資472.2億美元,佔大陸累計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5.6%,在境外投資來源國家和地區中僅次於香港、日本、美國居第四位。如果考慮到臺商經部分自由港和其他地區轉投資祖國大陸的因素,臺資數量還要大得多。
在臺資企業帶動之下,兩岸貿易快速增長。1979年,兩岸間接貿易總額不足8000萬美元,2007年達1244.8億美元,其中,大陸對臺灣出口234.6億美元,自臺灣進口1010億美元,大陸逆差775億美元。
從“小舢板”到“航空母艦”
上世紀80年代初,福建、廣東沿海地區誕生了大陸第一批臺資企業。起步階段的臺資企業數量和規模較小,投資形式以合資和合作為主,不少帶有“投石問路”性質。1987年後,以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為突破口,臺商開始由暗轉明,數量逐漸增多,但産業類型基本上還是以製鞋、服裝、餐飲等低技術、低成本行業為主,以“臺灣接單、大陸生産、香港轉口、海外銷售”為模式。
與之相比,記者最近走訪的臺資企業已是“鳥槍換炮、今非昔比”。在福建漳州,以生産小家電聞名的燦坤實業,已建成佔地180萬平方米的巨型工廠,明黃色的廠房沿著公路一字排開,綿延幾公里;以種茶、收茶、賣茶為業的天福集團,不僅建起了全國首屈一指的茶學院和茶博物館,還在大陸開設了850家連鎖商店。
在上海,頂新國際集團副董事長魏應行告訴記者,1988年投資大陸前,頂新只是臺灣一家經營油脂的“小舢板”企業,名不見經傳。如今,頂新在大陸的累計投資已達30億美元,平均每天與高達8000萬人次的消費者有成交往來,預計今年營業收入可達430億元人民幣,其中僅“康師傅”速食麵一項産業的收入就有望達126億元。
魏應行説:“我們剛來大陸時資産不過區區幾百萬美元。正是大陸穩定的政策和發展環境,在短短20年內,成就了頂新這艘‘航空母艦’。現在我們立足大陸走向國際,要打造第二艘‘航空母艦’。”
與頂新類似,近年來,富士康公司在深圳、昆山等地投下鉅資,令世人矚目。而其在臺灣的母公司鴻海集團1974年成立時,只生産一些電器的塑膠插接件。經過在大陸的快速“孵育”,富士康目前在大陸的員工總數達60多萬人,年出口300多億美元,是國際電子行業舉足輕重的代工巨頭。
大陸始終如一關心臺胞權益
實際上,近30年來,祖國大陸心繫臺灣同胞、關心臺商投資權益的努力和熱忱始終如一。早在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就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呼籲海峽兩岸“相互之間完全應當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1981年9月,葉劍英委員長在談話中明確提出“歡迎臺灣工商界人士回祖國大陸投資,興辦各种經濟事業,保證其合法權益和利潤”。長期中斷的兩岸經濟聯繫開始解凍。
1983年4月,國務院發佈“關於臺灣同胞到經濟特區投資的特別優惠辦法”。1988年7月,國務院發佈《關於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這是第一部較為系統的有關臺灣同胞來祖國大陸投資以及發展兩岸經貿關係的行政法規。
1994年3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進一步提升了保護臺胞投資及其權益的法律層級。1999年12月,國務院頒布了這部法律的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了依法保護臺胞投資權益的措施。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明確規定“國家依法保護臺灣同胞的權利和利益”,再次以法律的形式宣示保障臺胞權益。
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再次強調:“十三億大陸同胞和兩千三百萬台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凡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臺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我們理解、信賴、關心臺灣同胞,將繼續實施和充實惠及廣大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
多年來,大陸對臺商實行“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優惠政策,極大地促進了臺商在大陸的投資。
據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介紹,迄今為止,大陸已有20多個省區市專門制定了鼓勵、保護臺商投資的地方性法規,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鼓勵臺商投資的政策法規體系,對臺商投資形成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祖國大陸的臺商保護政策受到臺商的普遍歡迎。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常務副會長、立大車料(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明智認為,近年來大陸在保護臺商合法權益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相關工作富有成效,反映出大陸對臺商權益的重視。臺商在大陸投資安心、放心、稱心。
危機是“陣痛” 未來更可期
2000年以來,以一些大型臺資整合電路和資訊技術項目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佈局為標誌,臺商在大陸投資的資金、技術密集程度越來越高,規模越來越大,臺資企業的集中性、關聯度和外向度不斷增強。近年來,相關臺資企業還加快了在大陸設立研發中心、投資或行銷總部的步伐。僅上海就已吸引22家臺資企業總部和11家臺資研發中心落戶。與之相配套,臺商不斷進軍大陸的銀行、保險、醫院等服務行業,發展方興未艾。
群益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證券、基金、期貨等業務的臺資金融機構,在公司首席代表刁維仁看來,臺商這一持續大規模投資大陸的熱潮,即便面對當前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也不會停止,因為改革開放30年,大陸的經濟發展迅速,未來更可期待。最近中央政府啟動的鐵路、機場等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即是一個信號。
他説,隨著近期大陸一系列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實施以及出口退稅提高等措施的推出,已落戶大陸的各類臺資企業,大多也有信心承受金融危機的“陣痛”,或減産堅守、或向內陸地區轉移,而不會輕易放棄大陸的生産基地和市場。
38歲的陳奕廷是福州福華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第二代“掌門人”。他告訴記者,最近兩岸簽訂了空運、海運、郵政和食品安全4項協議,將進一步便利大陸臺資企業的運營,特別有利於臺資企業提升競爭力。
20多年來,臺商投資大陸促進了臺灣産業轉型,同時也為大陸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臺商大量投資大陸,密切了兩岸聯繫,推動了兩岸關係的發展,促使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成為兩岸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專家指出,臺商投資大陸在大陸對外貿易發展、促進兩岸貿易快速增長、推動兩岸通航取得積極進展、促進大陸勞動力就業數量與素質不斷提高以及大陸技術進步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林振平認為,30年的改革開放之路,既是臺灣同胞積極參與祖國大陸現代化建設、推動國家和民族富強的振興之路,也是海峽兩岸化解歷史是非、增強了解互信、構建共同認識、培育共同發展基礎、實現融合共生的合作之路,廣大臺商在其中已經並將繼續作出重大的歷史性貢獻。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