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從地理位置上講是祖國版圖中的海峽西岸地區。
在兩岸關係開啟新局面的時代背景下,隨著“三通”呼之欲出的臨近,海西的圖新和崛起,值得格外關注與期待。
海西,預示著兩岸將共同擁有一個繁榮發展的美好未來。
2008年4月11日到13日,海南博鰲亞洲論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臺灣新當選的領導人之一蕭萬長會面。備受矚目的“胡蕭會”被稱為兩岸“融冰”的新跡象。
2008年4月14日,即將出任臺灣海基會董事長的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端出了兩岸開放的具體內容與時間表:今年7月4日啟動兩岸直航,年底前天天包機直航;
兩岸清明包機首次順利執行;開放大陸觀光客赴臺;開放人民幣兌換新台幣;放開臺商對大陸投資40%的投資上限、兩岸互設金融機構等也都被提上了議程;
廈門港務、廈門空港等“三通概念股”受到投資者的密切關注;“三通”概念成為閩南樓市熱炒的話題……
隨後,一批身家總額近一兆新台幣的“大陸及香港房地産企業家赴臺考察團”抵達臺灣,考察臺灣房地産市場;
這一切,讓兩岸人民都看到了全面“三通”的希望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發展可能。“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獲勝後,市場都期待著兩岸的經濟融合會是一個潮流,海峽西岸經濟區正式推出的時機也越來越成熟了。”一位專家指出,這可能是未來影響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一次重要事件。
在實現“大三通”促進兩岸交流正常化的大趨勢下,海西,將會最終成為中國又一強勁的經濟增長極嗎?
風從海西來
“海西區並不只是福建的海西區,它是兩岸人民的海西區,更是全中國的海西區,應該站在國家戰略高度來支援海西區的建設。”
半個世紀以來,“海禁”讓歷史曾經一度遺忘福建這個靠海為生的省份,雖然它曾是那麼的輝煌。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第一艘鐵甲戰艦、第一架水上飛機以及第一隻中國海軍艦隊……
改革開放,福建也得風氣之先。上世紀90年代,福建發展速度甚至曾一度名列全國首位。然而,近年來福建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緊迫感。福建與廣東幾乎同時啟動改革開放,當時兩省經濟發展水準差距並不是很大,但20多年後,廣東省生産總值已突破2萬億元大關,經濟規模相差很大。
從地理版圖上看,處於長三角、珠三角之間的福建,總體競爭力相對較弱,已成為兩大三角洲經濟區之間的“相對洼地”。環顧四週,環渤海經濟區正在崛起,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福建不得不從尋求突破,否則,就有落後於其他省區,甚至被“邊緣化”的危險。
2004年1月8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盧展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大膽地提出了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而正是這個構想成了日後福建崛起的契機。
“海西”,一時成了福建最熱的詞語。
有關專家指出,“海西”戰略與過去思路最大的不同是,福建改變過去20多年主要著眼于本省行政區劃內經濟建設的“行政區自我崛起”的發展路線,致力於走以省際區域對接和區域整合為內容的“經濟區戰略崛起”的發展路線,把福建放到與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對接的意義上去認識,它可促進環海峽經濟圈的發展,推動兩個三角洲和環海峽經濟圈的融合,福建找準了自己的定位。
由中國建設部與福建省等合編的《海峽西岸城市群協調發展規劃總報告》在日前完成。據透露,規劃中建議福建為未來“兩岸經濟合作”和全面“三通”預留對接空間,在可能的公路通道、機場等設施方面進行較好的對接。
專家評析,此規劃突出兩岸城市發展的“整合”理念引人關注。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曾表示,海西城市群規劃所強調的城際關係,除了“四省受益”外,主要就是“兩岸融合、三線聯動”。
其中,“四省受益”指福建和浙江、江西、廣東三省的一些地區將共同受益。“兩岸融合”就是海峽兩岸的城市群要融合。“三線聯動”指海峽西岸沿海城鎮群、臺灣西岸城鎮群和福建中部的城市群要聯合動作,走共同繁榮之路。
“海西區並不只是福建的海西區,它是兩岸人民的海西區,更是全中國的海西區,應該站在國家戰略高度來支援海西區的建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沒有經濟的融合,就會增加和平統一的難度。”一位福建省官員説,這很大程度上也是當地政府的心聲。
兩岸將走向日益深化的區域分工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10家臺灣高山茶企業在哪?不在臺灣,在大陸。在農業部、國臺辦日前新設立的4個臺灣農民創業園之一的福建漳平永福。臺商李志鴻創辦的鴻鼎茶業是落戶永福的30家臺灣高山茶企業之一。他開發了1600畝茶園,配套的加工廠廠房面積逾8000平方米,“技術和設備將與臺灣完全同步。”
在李志鴻看來,臺灣有茶園管理、品種改良、技術設備等方面的優勢,大陸則有土地資源、勞動力成本和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在臺灣,擁有百畝茶園的企業已屬罕見,而在永福,茶園規模多在千畝左右。“目前永福是大陸最大的臺灣軟枝烏龍茶生産基地,最能體現兩岸農業合作優勢互補、雙贏共榮。”同時身為漳平市臺商聯誼會會長的李志鴻介紹説。
福建與臺灣一水之隔,血緣相親,氣候環境相近,兩岸農業合作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和很強的互補性。
1992年臺商林裕勝到福清投資中成藥加工業,2003年擴大經營,成立了裕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在海峽兩岸福清農業合作試驗區,租賃了3500畝地開發中草藥種植,“我們從東南亞各國及全國各地引進高新、高價值的或野生的名貴中草藥種苗,目前已種植68個藥用品種,産品全部銷往臺灣。臺灣農業産業化相對成熟,一些技術、經驗也可以在這邊推廣。”
從臺商口中,《小康》記者聽到很多關於兩岸合作試驗區、農民創業園的成長故事。
“閩臺農業合作發展到今天,其範疇已是涉及農林牧副漁各業生産的大農業,産業鏈條逐步延伸。”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論生總結説。
在落實對臺灣農民的優惠政策措施方面,福建率先進口臺灣水果,率先擴大臺灣農産品準入及零關稅的實施,率先啟動對臺灣農産品緊急採購,率先設立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率先設立臺灣水産品集散中心,率先恢復對臺漁工合作業務,率先實施臺灣居民在大陸申辦個體工商戶……這些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兩地的農業交流進一步升級。
目前,福建累計批辦農業臺資項目近2000個,合同利用臺資24.8億美元,農業利用臺資總額繼續在大陸各省區市中位居第一。臺商投資福建的農業項目規模也不斷擴大,平均每個農業項目合同利用臺資約為180萬美元,較以前120萬美元有明顯提高。
“可以預期,兩岸農業合作會更加緊密”。隨著“三通”的臨近,知名農業專家、臺灣屏東科技大學農企管理系教授段兆麟甚至希望到大陸院校授課。“將來管道正常化了,加上直航,不必經過第三地,可以大大減輕損耗率,對兩岸都有好處。”
對於日益寬鬆的投資環境,林裕勝也很期待,“當時我們過大陸來投資的時候,臺灣當局設了很高的門檻,我們企業至少跑了三、四次才報備下來。‘三通’以後,兩岸交流更通暢,到大陸來投資的門檻肯定就會降低。”
作為批辦臺資農業項目在大陸各省區市中位居第一的省份,福建也在力爭實現閩臺農業合作質的突破。據透露,今年福建將繼續推動閩臺農業産業對接,臺灣良種和技術引進,臺灣農産品加工業發展,在此基礎上,拓展到兩岸觀光休閒農業和第三産業合作,甚至是兩岸産銷制度的合作。
閩臺農業合作不斷深入的進程只是兩岸經貿合作交流的一個縮影。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接受《小康》記者採訪時將閩臺經貿合作劃分為三個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福建就大力吸引從事中、下游工業生産的臺灣中小企業到海峽西岸沿海地區設立加工出口基地,通過吸引投資擴大對台貿易,20世紀90年代進一步鼓勵供應原材料的臺灣中上游工業生産廠商到福建拓展發展空間,21世紀初期又努力爭取臺灣高新技術廠商進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對臺經貿發展規模越來越大,領域越來越深入,作用越來越重要,有力地推動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外向型經濟的迅速發展。
4月8日在廈門舉行的以“臺商投資大陸20年回顧與展望”為主題的海峽兩岸經貿論壇上,全國臺商投資企業聯合會會長張漢文對《小康》記者表示,“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正在邁向關係更緊密的局面”。
李非也表示,目前在區域經濟合作日益增強的背景下,海峽兩岸將開始走向日益深化的區域分工,逐步建立起互利互惠、互補共存的經濟合作關係。
CEPA猜想
儘管福建與臺灣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但與其他東部沿海發達省份相比,經濟總量仍然偏小。據福建省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07年福建省GDP為9160億元,全國排名第10,落後於大多數沿海省份,僅以微弱優勢領先中部的湖北和湖南兩省。
有專家指出,閩臺兩地聯合組成的經濟體,無論經濟總量還是人口總數都不遜於中國其他經濟區,推進海西區建設,一來可加快本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承接臺灣産業轉移,並帶動東部沿海各發達省區經濟和産業結構的升級,實現全面跨越式發展,二來能有力推動臺灣地區經濟強勁復蘇。
“4年內,達成類似CEPA的兩岸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初步意向是可以預期的”。李非教授認為,兩岸的經貿往來在下半年後也許會一步步開放,他認為,“大方向是正確的,至於實施的步伐,應該穩一點,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有關專家指出,CEPA功能較為單一,便於操作;而大陸已有商談實施CEPA的成功範例可資借鑒。
據了解,CEPA實施以來,港澳與內地取得了雙贏的明顯成效,尤其是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遭受重創的香港,CEPA對其經濟復蘇更是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年來,香港股市、樓市、旅遊、就業及整體經濟成長均保持了穩定的上升勢頭。
事實上,鄰近港澳的廣東省在實施內地與港澳CEPA中就發揮了其他省份無法替代的作用,並從中大受裨益。而與臺灣一水相連的福建,在兩岸經濟整合、商談實施兩岸CEPA與共同市場中亦具有其他省份無法替代的地位和優勢,完全可能先行作為。
臺灣知名人士江丙坤曾在“海西論壇”上發表演講指出,以“海峽西岸經濟區”作為經貿關係正常化的起點和未來兩岸共同市場的“試點”,福建可與臺灣建立更加緊密的經濟合作關係。
最大特色在“對臺”
貫穿福建經濟發展的主線依然是得天獨厚的對臺優勢,“要促進閩臺産業深度對接,積極承接臺灣高新技術産業轉移,擴大金融、物流等服務業領域合作。”在今年福建省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福建省長黃小晶表示。
“政府要擴大兩岸區域經濟合作的政策思路,造就兩岸經貿交流的特殊環境和對臺經濟政策的試驗場所,以作為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發展方向。並加強兩岸經濟合作應有宏觀的戰略思維,從拓展對臺經濟關係、提高交流層次入手,落實‘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政策,有步驟地讓一些帶有探索性的經濟合作議題,在一些地方先行先試,發揮‘政策試驗’的功能。”福建省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吳能遠在接受《小康》採訪時分析道。
“海峽西岸經濟區最大特色在‘對臺’,但是一段時間以來還沒有創造出足夠的誘因吸引臺商。”臺北大學全球化暨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鄭又平誠懇地指出,對於多數臺灣人來説,海峽西岸還是一個模糊概念,對於很多臺商來講,仍然處於一知半解階段——不甚了解其中的商機何在。這既有現在兩岸資訊隔離造成的原因,也有宣傳力度不夠的因素。他認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上行空間還很大,但是需要政府用大手筆在福建特點上加入臺灣的智慧與創意,猶如市場行銷産品一樣,先對市場有足夠了解,然後整合各種手段,進行整體行銷,才能達到戰略目的——形成有特色的區域經濟。
事實上,福建省政府在這方面已經下了不少“苦工”。2006年8月,福建省政府發佈了《福建省“十一五”閩臺産業對接專項規劃》和《關於實施福建省“十一五”閩臺産業對接專項規劃的若干意見》,對閩臺産業對接的目標任務、重點及政策與協調機制等,做出了制度性、創新性安排。2008年7月4日,在全國首批週末試點直航的4個城市中,其中一個就是廈門。福建正慢慢地由原來的“先行者”轉變為“示範者”。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擴大到全省;閩港八大合作平臺建設和閩澳四項合作全面推進……
“三通”將增強臺灣在亞太地區的産業中心地位
對於臺灣而言,“三通”不是簡單地促進兩岸往來和經貿合作,而是推動“雙黃金航圈”及“雙營運中心”計劃,“兩岸‘三通’將增強臺灣在亞太地區的産業中心地位。”有學者這樣分析指出。
事實上,早在1995年,臺灣就希望利用大陸的市場和資源,使臺灣扮演一個歐美與大陸的中間橋梁的角色。因而提出了“亞太營運中心計劃”,推動臺灣成為亞太營運管理、金融服務、産業集聚、倉儲轉運的平臺及跨國企業的亞太營運中心。然終因構成其關鍵的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受阻,直接“三通”未能實現,遂告無疾而終。
如今,隨著“三通”進程的加快,將改變兩岸經貿合作的單向局面。
據臺灣媒體報道,“大選”之後,島內出現了一股新的投資熱,臺灣房市出現一片慶祝行情,幾乎所有期房價格陸續調漲,一些總價巨大的豪宅賣到缺房,市場還出現惜售現象。
特別是在馬英九承諾儘快如期開放大陸民眾赴臺旅遊承諾後,島內出現了一股旅館等旅遊設施興建熱。短短數日,臺觀光局就收到近10件興建案申請。其中大陸民眾赴臺旅遊最嚮往的地方阿里山、日月潭,多家旅館早已動工興建或擴建。
而一度將營運總部或採購中心撤離臺灣的跨國公司也開始重新在臺投資與佈局。在臺發展多年的全球最大私人銀行瑞士銀行(USB)決定將臺灣定位為“亞太地區前三大市場”,擴大在臺投資規模,將業務向中南部發展,並於4月14日宣佈臺中與高雄分行開業。英特爾公司在臺投資WIMAX項目日前也正式啟動,並計劃未來將成立1到3家新公司。歐洲商會日前發表對臺灣與兩岸經貿發展的建言白皮書,提出若臺灣新“政府”能進一步落實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歐洲企業會考慮將大中華區總部設在臺灣。
同時,跨國公司還迅速擴大在臺採購。日本新力公司宣佈決定對臺採購3000億元新台幣後,東芝集團也于4月初宣佈2008年對臺電子産品採購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新台幣。臺灣東芝公司負責人表示,若未來兩岸能夠直航,東芝將會把各種零組件放在臺灣東芝的物流中心,並在距離松山機場較近的內湖物流專區設立新的物流倉庫。
國際知名投資大師羅傑斯強調,臺灣若能改變相關法規,讓資金能自由進出到大陸投資,臺灣有管理能力、資金優勢,中國大陸有市場,“兩岸結合在一起,未來發展無可限量,能征服世界”。
連結
截至2007年福建省引進臺資企業約9500家(第三地轉投除外),合同利用臺資200多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130多億美元,閩臺貿易額達到506億美元。佔大陸利用臺資的12%、10%和13%,在大陸各省市中名列第三位。(《小康》記者 杜娟 陳勇)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