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開放探親20年東山"鴛鴦"重團圓的故事

2007年11月30日 13:30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今年是臺胞回大陸探親20週年。1950年5月10日解放前夕,東山縣共有4749名男性青壯年被抓壯丁去了臺灣,留下已婚的1200余名婦女,她們挑起重擔,耕田種地,撫養子女。沒有什麼像她們這樣寬厚地包容一切,這是對親人忠貞不渝的負責,是對祖國統一堅定不移的信念。經過38年的苦苦等待,1987年臺灣開放臺胞回大陸探親以後,每年回東山探親的去臺人員都有2000多人;回東山定居的共有300多人。這段悲歡離合的歷史是兩岸關係變化發展的一個縮影,既承載著臺灣與大陸分離的不幸,又維繫著生死相連的親情。這裡記述的僅僅是其中幾對劫後“鴛鴦”重團圓的故事。

    兩岸親情難捨的葉瑞龍

    11月22日,筆者趕到樟塘鎮古港村臺胞葉瑞龍的家,這是一幢寬闊、漂亮壯觀的二層樓房。2個多月前從臺灣回來探親、年已89歲的葉瑞龍先生身體健壯、耳聰目明,他和86歲的老伴林美英樂呵呵地逗著幾個曾孫玩。

    葉老先生感嘆地説,1950年,他33歲時被抓兵去了臺灣,家裏丟下年僅30歲的妻子林美英和年幼的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儘管葉先生在臺灣也有妻兒,可他總是在“低頭思故鄉”的感嘆中度過。1987年11月,臺灣開放臺胞回大陸探親,葉先生是東山第一個趕回老家與妻子林美英及親人們團聚的人。此後的20年,葉老先生往返于兩岸,至今已返鄉探親30多次。葉老先生説,大陸、臺灣兩個家,都是我的骨肉親情,都捨不得。“年紀大了,如果跑不動了,還是選擇葉落歸根,回鄉定居。”葉老先生説。

    返鄉安度晚年的謝老王

    在那場浩劫中,當時只有200多戶人家的銅缽村,就有147個男性青壯年被抓兵去臺灣。全村已婚婦女除7名因生活特別困難改嫁外,91位一直守寡。由此銅缽村又多了一個飽含酸辛的名字——“寡婦村”。

    1987年11月臺灣開放探親後,健在的去臺人員85%以上回來探親,有17個返鄉定居,但多數人已去世,現在全村只有謝老王與吳阿銀、黃拱成與林美桃兩對夫妻健在。當年的“活寡婦”健在的只有18人。

    走進臺胞謝老王的家,91歲的謝先生和老伴吳阿銀正在看電視。吳阿銀告訴我們,丈夫被抓去臺灣時,她傷心地哭了幾個月。“當時,我是個弱女子,上要照顧年老的公公、婆婆,下要養育3個孩子,太艱難了。多虧政府和鄉親們對我一家的照顧。”吳阿銀不僅為公婆養老送終,而且將3個女兒撫育成人,成家立業。她終於幸運地等來了丈夫。謝先生告訴筆者,他在臺灣38年孤身1人,度日如年。飛鳥戀舊巢,遊子思故鄉。1987年11月,謝老王火速趕回家鄉,一見面夫妻擁抱在一起,百感交集,都哭成了淚人。看到女兒們早已成家立業,謝先生特別高興,第二年便回鄉定居,安度晚年。

    夫妻團聚恨太短的陳巧雲

    “寡婦村”今年已84歲的陳巧雲一談起丈夫,淚流滿臉,她講述了當年丈夫黃阿嵩被抓兵時的情景:那天清晨1時多,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將她從睡夢中驚醒,破門而入的3個國民黨兵把她的丈夫強拉出被窩。從那以後,丈夫就再也沒有回來過。全靠她瘦弱的肩膀承擔起破碎的家庭。一直到1993年春,丈夫才返鄉與她團聚。但和她一起生活僅9年就病逝了。陳巧雲悲傷地説,“40多年來,我嘗盡了親人分離的痛苦,丈夫回來的日子才真正享受到團圓的歡樂,團聚的時間太短了,真沒福氣啊!”東山島至今尚有近300名去臺人員由於多種原因從來沒有返回家鄉探親,甚至音信全無。但其眷屬至今仍然癡情地苦苦等待著。

    “寡婦村”這個名稱雖已成為歷史,但半個世紀生死離別的悲劇,活生生地向世人展示了兩岸不幸分離的辛酸歷史。“悲劇不能再延續,祖國一定要統一”。這是東山去臺人員眷屬的共同心聲。(謝漢傑)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