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戰時首都重慶與臺灣光複學術論壇”在重慶舉行。百餘位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交流歷史研究的成果,暢敘兩岸歷史、文化的深厚淵源
重慶在臺灣光復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特殊作用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中共重慶市委副書記、重慶市市長王鴻舉在論壇開幕式致辭中強調了重慶與臺灣之間厚重的人脈關係:1949年前,大陸去臺人員中,有70多萬人曾在重慶工作、學習或生活。目前,在重慶發展的臺資企業累計達到803家,投資額達到22.2億美元。有1300多位臺商、臺胞常住重慶。
論壇中,學者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臺灣光復前後的重慶。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把重慶作為戰時首都。在臺灣光復的歷史進程中,重慶發揮了特殊作用,其重要地位無可替代。重慶市檔案館的唐潤明研究員認為,“戰後臺灣完全回歸祖國”的原則就是在重慶“堅定和統一”的,收復臺灣的決定也是在重慶實施和實現的。學者林真指出,抗日戰爭勝利為收復臺灣創造了契機,重慶為收復臺灣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在中國抗戰史和臺灣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當年,在各省遷移到重慶的人群中,最特殊的就是從當時尚在日本盤踞下的臺灣輾轉而至的臺籍仁人志士。他們克服千難萬險來到重慶,首要的活動是“組織復臺團體,進行復臺運動”。他們創辦雜誌研究臺灣問題,呼籲朝野重視臺灣,提出復臺後的治臺策略建議等,為抗戰和臺灣光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臺灣革命同盟會是1941年抗戰期間臺灣人在重慶組成的政治團體。作為大陸臺胞的抗日統一革命組織,臺灣革命同盟會呼籲中國政府抗戰勝利後收復臺灣,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每逢“4 17”《馬關條約》簽字日、“6 17”臺灣淪陷週年等紀念日,臺灣革命同盟會都要通過舉行紀念會、招待會,發表宣言、發起宣傳周等方式,喚起民眾對收復臺灣問題的關注。
臺灣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林德政説,“臺籍人士在戰時重慶扮演著參謀或智囊的角色”,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復臺”,主張的是自日本手中收復臺灣,回歸祖國。
“國語運動”喚醒臺灣人民內心深處的中國情懷
“到了臺北,一下飛機,遍地的臺灣‘國語’聲,親切得不得了,和在香港聽到的口音大不一樣,大有‘到家了’的感覺。”這是1994年時任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的舒乙到臺灣參加學術活動時發出的感慨。
臺灣在被日統治的50年間,殖民當局強制推行“皇民化教育”,使島內人民不得不把日語作為日常用語,據1944年的調查,“當年臺灣民眾通曉日語者亦約佔七成之譜”。因此,中國政府對臺灣恢復行使主權後,廢止日語,使用國語成為其首要工作之一。
在論壇上,臺盟中央副主席汪毅夫介紹了“國語運動”初期的那段歷史。汪毅夫介紹説,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首任臺灣行政長官陳儀在“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結束後,用國語在電臺廣播講話。這是官方“遵用國語”、推行國語的第一個姿態。《臺灣接管計劃綱要》中明確規定:接管後應確定國語普及計劃,限期逐步實施。中小學以國語為必修科,公教人員應先遵用國語。各地方原設立之日語講習所應即改為國語講習所,並先訓練國語師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臺灣民眾自發參與國語運動早在“臺灣光復當日”就已經開始。有文章介紹説,臺灣的李氏族人率先創辦國語補習班,免費教授。“鄉人聞風而至者眾多,約200余人”,“達年余之久”,足見臺灣同胞愛國情感之深。
學者們指出,經過40多年的努力推行, 國語已經成為臺灣島內共通的語言,幾乎沒有人不會説國語。在臺灣推行國語,緣于海峽兩岸人民文化同源的根基。臺灣光復後推行“國語運動”的成功,不僅使兩岸之間的對話、交流毫無阻礙,更喚醒臺灣人民內心深處的中國情懷。今天,“臺獨”分裂勢力在島內推行“去中國化”,國語已成他們難以逾越的崇山峻嶺,縱使恨之入骨,只能徒喚奈何。
海外臺灣留學生是衝破兩岸數十年阻隔的先驅
日軍在淪陷區殘殺老百姓的暴行、日軍戰俘被中國護士感化放棄自殺、中日學生戰時往來……這些抗日戰爭中的故事都被當年在渝的臺籍導演何非光在戰時搬上銀幕。
據林德政介紹,過去,人們只知道來到重慶的臺灣人主要參與政治活動,經過研究,他發現也有何非光這樣的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臺灣人。1939年,何非光在中國電影製片廠廠長鄭用之的提拔下,第一次擔任導演,攝製影片《保家鄉》。該片在重慶首映10天,盛況空前,激起全民抗日情緒。前蘇聯購買了60部該影片的拷貝在各地放映,並典藏在莫斯科影藝學院。1940年,何非光又編導了由日本俘虜主演的《東亞之光》。1944年,他再度導演成《氣壯山河》、《血濺櫻花》等兩部影片。
論壇閉幕式上,臺盟中央副主席吳國禎談起上世紀50至70年代的一段往事。早在1971年,有5名臺灣留美學生不顧臺灣當局的禁令,毅然從美國來到北京。這是自1949年以來,第一次來自臺灣的同胞踏上祖國大陸。當時周恩來總理熱情地接見了他們,並與他們進行了長達8個小時的談話。近年來,每年有數百萬台胞來大陸經商、旅遊或學習。回顧歷史,這些海外臺灣留學生實是衝破1949年以來兩岸阻絕的先驅。
[ 責任編輯:董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