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汶川地震兩週年 四川成欠發達省份逆境崛起新樣本

時間:2010-05-12 07:57  來源:人民網

新建的綿竹市孝德鎮安居小區。新華社記者 姜 帆攝

  ○ 四川地震災區的25萬餘戶城鎮住房基本完成重建

  ○ 災區納入國家重建總體規劃的項目已開工97%

  ○ 已完成投資6600億元,佔概算總投資的70%○ 88條國省幹道和重要幹線已完工43條,在建45條

  ○ 災區納入國家重建總體規劃的項目已開工97%

  ○ 已完成投資6600億元,佔概算總投資的70%

  ○ 88條國省幹道和重要幹線已完工43條,在建45條

  一磚一瓦,重築災後家園;一鋤一犁,耕耘新的生活。

  攜手走過兩年,汶川特大地震災區1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是一場脫胎換骨的恢復重建,這是一場強身健體的發展洗禮——

  一座座嶄新的城鎮村莊、一個個可愛家園在廢墟上拔地而起;

  投資熱土,百花齊放滿眼春,區域路網,東西南北全貫通;

  北川新縣城、汶川映秀鎮,集中體現了先進設計理念和建設水準;

  定格“512”悲情的東汽漢旺老廠大鐘旁,3.5平方公里花園式的新型場鎮已然崛起……

  撫平的是傷痕,重塑的是希望。走進災區,最漂亮的是新建的民居、學校和醫院,最令人欣慰的是一張張滿意的笑臉。

  眼前的汶川地震災區,處處充滿生機與活力。建設者們只爭朝夕、決戰決勝,災區群眾感恩自強、奮力前行,耳聞目睹,呈現一張動人的答卷!

  歷史見證著這一切,也必將銘記這一切。

  科學運籌

  把民生作為重建之本

  災後恢復重建,是一項艱巨複雜的系統工程,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把保障民生作為恢復重建的基本出發點,重點突出,有序推進。

  翻開四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時間表,每一頁都浸透著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的真摯情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運籌——

  震後10天,完成1500多萬人的應急安置;

  震後100天,完成1200多萬人的過渡性安置;

  震後一年內,350多萬戶震損住房修復加固全面完成;

  震後一年半,150萬戶農房重建全部完成;

  震後兩年,25萬戶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

  今年春季開學,四川地震災區學生全部告別了板房校舍,3002所學校今年9月將基本建成。1362個醫療衛生和康復機構已開工94.2%。去年四川全省51個重災縣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每人平均純收入已超過震前水準。

  民生重如泰山。地震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按照以人為本、科學重建的原則,科學制定了恢復重建規劃,迅速出臺了一系列民生項目優先建設的政策措施。兩年來,撥付災後重建基金1949.24億元,國家有關部委在重建項目立項、政策支援等方面,給予了民生項目特殊的傾斜。

  同時,成立了由國家發改委牽頭、33個部門和單位參加的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協調小組,負責協調重大政策問題,推動相關工作。從中央到受災地區、再到對口支援各方,很快形成了一個上下統一、內外銜接、各盡其職、密切合作、高效靈活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2009年初春,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全局,高瞻遠矚,提出恢復重建“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完成”,這個目標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四川按照“以人為本、因地制宜、超前謀劃、突出特色、科學重建”的原則,以科學規劃統籌住房、城鎮、産業規劃及要素,把規劃貫穿民生事業項目的全部。

  一份關於社會、經濟統籌考慮的發展規劃,將汶川水磨鎮的重建定位為“汶川生態新城,西羌文化名鎮”。

  平武縣建成了以牛飛、易陽、三橋為代表的20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

  在綿竹市孝德鎮,昔日的臭水溝變成頗具蘇州園林風情的景觀河,兩岸商貿興旺,人聲鼎沸……

  沿岷江峽谷,從映秀到汶川,黑色的瀝青路面一路蜿蜒。這條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完全毀損的“生命通道”,僅時隔一年,就實現了雙向通行,連通兩地的高速公路也將在明年通車。目前,四川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已開工1140個,佔恢復重建任務的60%。電源、電網、煤炭、油氣等項目已開工797個,佔恢復重建任務的60.9%。

  城鄉住房、學校、醫院、幼兒園、敬老院、交通設施……地震災區目前建成的項目,絕大部分都與災區群眾的生産生活息息相關。

  2008年歲末,平武縣平通鎮牛飛村的羌族漢子趙林萬萬沒有想到,胡錦濤總書記來到了他剛剛建好的新家,從堂屋、廚房到釀酒作坊,邊走邊看邊問,仔細了解趙林一家生産生活的情況,還高興地品嘗了一口農家自釀的苞谷酒。

  一年多過去了,如今的牛飛村又有了新變化。趙林家的門楣上挂起了“灶淋酒家”和“民俗旅遊定點接待”的牌子。牛飛村已經建成四川民俗旅遊的定點村寨。坐在嶄新的場院裏,老趙很想再給總書記敬上一碗苞谷酒,聊一聊生活的新變化。

  攜手同心

  把災區當作“家”來建設

  如今,再進地震災區,連綿的群山所覆蓋的,深邃的峽谷所盪漾的,遼遠的天地間所瀰漫著的,全都是一個“情”字,那是18個援建省市對災區人民的手足之情。

  每個援建者心裏都牢牢樹立起了一種信念——要把援建災區當作建設自己的家園,要在黨和災區群眾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綿竹市孝德鎮新城,註定成為一個彰顯高水準援建成果的標桿之地。從2009年2月12日到2010年5月4日,一年多的時間裏,5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來到這裡考察災後恢復重建工作,並給予高度評價。

  像建設蘇州城一樣援建孝德鎮,“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施工、高速度建設”,“蘇州品牌”在四川的災後恢復重建中得以充分展現。

  事實上,“三高”也是18個對口支援省市共同遵循的原則。

  威州鎮是汶川縣縣城所在地,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毀滅性打擊:水、電、路、通訊等市政基礎設施,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全部被毀。災後,廣州市對口支援汶川縣城。

  一個是改革開放的先鋒,一個是民族山區的門戶。當廣州市攜28億元來到威州鎮恢復重建時,這兩座反差巨大城市的結合令人無限期待。

  “在剛剛經歷過特大地震打擊的斷裂帶廢墟上新建一座城,其難度之大不可想像。”廣州市援建工作組組長、市政府副秘書長李俊夫的這句感嘆,飽含了廣州市援建工作團隊的酸甜苦辣。

  然而,敢於面對困難是廣州這座改革開放先鋒城市的寶貴因子,它也被帶到了地震災區。

  ——科學謀劃。廣州在全國邀請專家團隊,對汶川縣城災後重建和未來發展制定長遠規劃;

  ——尊重市場。廣州建設威州建材市場,在全國招商建材生産企業,通過市場辦法有效解決了建材供應緊張的問題;

  ——制定制度。廣州援建工作組根據國家災後重建和城市建設的法律、法規和規定,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共6大類46項管理制度,以制度保障援建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進。

  兩年過去,汶川縣城脫胎換骨,一個安全的、現代的城鎮崛起在廢墟之上。

  北京援建,追求高標準。保品質、保安全、保功能,“首都形象”在援建中樹立。

  春節住進新居,什邡市廉租房住戶易春良對房子品質伸出大拇指。修建時,他曾數次到工地見到北京監理人員,他們用眼睛測、用尺子量,讓工人拆掉不合標準的墻頭。住戶們難以想像,小小的衛生間,做蓄水3天的品質驗收就有3次。已經交付的2420戶廉租房,沒有一間出現滲漏。

  “智慧島”建設工程是浙江援建青川項目中規模最大、任務最艱巨的工程,包括青川中學、青川職業高級中學、青川教師進修學校,體育館、竹園第二初級中學等5個文體類項目。

  “智慧島”教育園區採用了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柔性抗震技術——抗震墊技術。“整個教育園區的三所學校以及體育中心全部按照8度抗震9度設防來設計。”董升忠説。

  援建災區絕不是簡單的修橋、鋪路、建房,更重要的是提升當地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在災後恢復重建中,蘇州首先提出“重恢復更重提升,助振興更助發展”的援建理念,一開始就將“輸血”與“造血”納入了通盤考慮。

  小金縣汗牛鄉大哇村地處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上,種植的蔬菜糧食都是綠色食品。江西省援建的美汗路成了當地群眾的致富路。

  對口援建,為災區群眾揭開了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茂縣縣委書記尼瑪木説,通過近兩年的災後恢復重建,茂縣經濟社會各個領域都有了巨大變化,直接用於城鄉住房、教育、衛生、交通、飲水等民生工程的重建資金達41.2億元,佔已落實資金總額的57.4%。

  在上海市的援建下,都江堰市全面啟動10萬畝現代生態農業集聚區建設,形成了獼猴桃種植、冷水魚養殖等八大産業特色組團,引進了8家龍頭企業,依託上海平臺將都江堰農産品打入國內外高端市場。

  近兩年時間,30億元投資,300余個項目,超過2萬人次在災區奮鬥……今年5月,河南省宣佈:提前基本完成對口援建江油市的任務。

  統籌發展

  城鄉面貌喜見歷史性變化

  再次走進地震極重災區彭州市磁峰鎮,曾經一片廢墟的鹿坪村已變身鹿鳴荷畔社區。僅僅兩年,這個不知名的小村莊從斷壁殘垣中重生,由傳統農業成功轉型為山區休閒度假與觀光生態特色農業為一體的經濟型旅遊村落。

  災後農房重建沒有簡單地原地起立,而是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理念,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緊密結合,全面規劃佈局,提檔升級,村莊佈局、村落設計結束了散亂無序的狀況,不僅改善了居民住房條件,也優化了城鄉整體佈局。

  旅遊重鎮龍門山鎮將居住區整體遷往河灘地,“騰籠換鳥”後的場鎮原址發展旅遊商貿服務區,吸引了大量社會資金,土地、資金等問題迎刃而解,歷經重創的龍門山鎮再次煥發勃勃生機。

  兩年重建,令人驚嘆的不僅僅是一排排嶄新的房屋、平整通暢的災區道路,還有那些與災區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服務設施與水準的整體提升和跨越。

  走進都江堰市平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前來看病的居民劉大姐和父親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嶄新的醫療大樓,不僅安裝了電梯,設置了無障礙衛生間,就連樓梯都是考慮了不同高矮人群的雙層扶手。那些過去只有大醫院才有的彩超、電子胃鏡、核磁共振、螺旋CT等現代化醫療設備一一齊備,一撥一撥的村民像過年逛廟會一樣來看他們身邊的新醫院。

  災後重建的中小學校,不僅僅是當地“品質最好的建築”,還成了當地的“文化中心”。在災後重建中,災區各級政府統籌規劃、合理調整、科學佈局,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短短一年,汶川1.2萬異地求學的孩子回到家鄉新的永久性學校;通過重組,汶川原來86所學校撤併為25所,每個村鎮都有了中心校。

  災後重建中,與道路、房屋等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的是自來水廠、垃圾站、公廁、沼氣池、光纖等一系列基礎設施。成都重災區152個點位供水工程已完工,新建的18座污水處理廠已有8座建成投入試運作,513個重建點位的污水處理設施同步建設;新增5000多個垃圾轉机房和垃圾桶,新增1000多名保潔員,實施日常管理保潔。

  正在災後重建農民集中居住區開展的“新家園、新生活、新風尚”活動,通過“新市民課堂”,幫助受災群眾適應新環境、提升文明素養,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良好的生活風尚,讓物質重建與構建精神家園同步向前。

  每天,彭州小魚洞33歲的吳清濤都要開著藍白相間的灑水車在彭白路、千禧街、福興路和7個集中居住區來回灑四次水。震前,他只在城裏看到過灑水車,隨著震後一棟棟漂亮的新房子拔地而起,吳清濤驚奇地發現,連同垃圾轉机房、污水處理設施、灑水車、果屑箱等在內的新鮮設備在小魚洞一一亮相,而他也從貨車司機變成了灑水車司機。

  彭州統規統建安置點“江橋人家”有137戶人家,554人。小區內配備了10個果屑箱、10個垃圾箱,每天3個保潔員來回清掃保潔,水電師傅負責小區裏的水電設施,綠化隊負責小區綠化。

  環境變了,村民的環保意識也在提高,生活習慣悄然發生變化。庭院堆放的雜物收了;陰溝裏、馬路邊的垃圾清理了;綠化帶上晾的衣服不見了……災後重建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結合,改變了人們多年以來形成的行為陋習。災區群眾的主人翁責任感與自覺參與,使公共環境漸次納入“家”的範疇,讓環境更整潔、城鄉更美好。

  自強奮進

  用智慧和汗水破障前行

  5月的北川,春意盎然。擂鼓鎮板房社區內門市林立、車來人往。地震過去兩年時間,這個飽受創傷的鎮子逐漸恢復了活力。

  在北川羌族自治縣羌繡製品廠門前,擂鼓鎮勝利村村民韓玉梅坐在一張小凳上,專心繡著香包,腳邊的小籃子裏裝滿了紅、黃、綠等各種絲線。這種手工羌繡很受市場歡迎,一個香包可以讓韓玉梅獲得80元左右的收入。

  震後不久,韓玉梅便主動參加了村裏組織的羌繡培訓,現在一個月能賺到800多元。雖然生活還不富裕,但她的心裏踏實了不少:“現在我有事做、有收入,可以慢慢把建房時欠的錢還上。我會把兩個娃娃培養成人,讓他們的爸爸放心。”

  “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廣元市劍門關景區“品香豆腐店”老闆梁明説得很有底氣。在過去的兩年中,梁明在自家房屋的廢墟旁借著原來的灶臺,用板材重新搭起小店維持生活。今年4月29日,劍門關景區重新開放,不僅設施更加完善,還將因災失地農民安置點打造成特色古鎮,與劍門關景區相連通,讓旅遊産業帶動農民致富。梁明告訴記者,自“五一”節開張以來,每天的營業額有幾千元。

  5月6日,都江堰市龍池鎮南嶽村。跨過一座架在溪水上的石橋,一片鬱鬱蔥蔥的新綠之下,村民劉玉樹的農家樂“相思客棧”正在擴建。

  地震讓劉玉樹夫婦苦心經營多年的19間農家樂頃刻間化為瓦礫廢墟。然而,生活還要繼續。震後不到一個月,劉玉樹開始打工掙錢;2008年下半年,隨著龍池鎮與外界溝通的基礎設施開始恢復建設,劉玉樹回鄉重建家園。

  為了節省投資,劉玉樹夫婦從原來的廢墟裏撿出磚石,一背簍一背簍地背到河對岸的施工地點。180多個日日夜夜,夫妻倆每天背著上百斤的物資,穿行在瓦礫之間。

  “你摔倒了,有人扶你時,你自己也要用力撐,這樣才能儘快站起來!”現在的劉玉樹,雙手裂紋密布,額頭上寫滿歲月的痕跡,但説起這些,他的眼睛炯炯有神。

  自信者興,自強者勝。

  材料短缺——磚石草木,就地取材;

  人手不夠——相親鄰里,互幫互助;

  資金匱乏——貸款打工,合資聯建;

  時間緊迫——白天黑夜、一週七天連軸轉;

  ……

  只要心存希望,就能創造未來。

  重建不是原樣複製,而是瞄準“世界一流”的上檔升級。經受住特大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今年,浴火重生的東汽産值可望達到200億元,這一數字是震前的一倍。

  阿壩鋁廠,也曾是一個讓人傷痛的名字。它地處汶川縣漩口鎮,是離震中最近的工業企業,在地震中損失慘重。如今,阿壩鋁廠不僅産能從震前的1.9萬噸提升至今年的14.2萬噸,而且更加節能環保。兩年來,阿壩鋁廠投入5000多萬元購置環保裝置,廢氣廢料回收率達97%,1噸電解鋁産品節約近30元,市場競爭力大大增強。

  自立自強,在感恩中奮進——這不僅是為了告慰逝去的親人,更是為了報答那些幫助過他們的人。

  安縣方碑村95%以上的房屋在地震中垮塌。為幫助村民重建新家,北京大學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何志毅教授發起了“1+1”借助模式,由來自全國各地的213個家庭向213戶建房困難戶提供1萬至2萬元不等的無息借款。

  4月15日,方碑村家家戶戶插上了國旗,挂上了燈籠,乾淨整潔的村莊熱鬧沸騰,村民們舉行了隆重的集中還款儀式。活動當天,方碑村村民集體還款20萬元,加上之前的陸續還款,總金額33.26萬元,佔應還金額的92.2%。沒有還清的,説明瞭原因,並承諾還款期限。

  當地震降臨在青海玉樹,四川地震災區人民也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汶川縣的幹部群眾共為玉樹災區募集了超過100萬元的捐款,他們還將重建後的汶川新貌拍成照片,以圖片彩信的形式發送給玉樹災區人民的手機裏,給他們加油鼓勁,帶給他們重建新家園的信心。

  四川給玉樹帶去的不僅是物質上的支援,更是從共同的磨難中獲得的堅定信念和美好期待。

  “太了不起了,從廢墟上堅強站起的人最偉大、最美麗!”5月1日,上海世博會開館第一天,四川館便吸引了1萬多名遊客參觀。在館內展示四川災後重建成就的“感恩大螢幕”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們流連忘返。

  汶川大地震襲來時,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這片土地上,聚焦在4500萬受災群眾身上。兩年時間過去,災區群眾沒有讓人失望。

  整整兩年,700多個日日夜夜,災區人民和來自全國各地千千萬萬的建設者們一刻未敢停歇。

  從特大地震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夾擊中頑強前行,發展速度重返全國前列——兩年間,四川為中國增添了一個欠發達內陸省份逆境崛起、跨越發展的新樣本。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分享到:
編輯:孫金誠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