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物價漲幅可控制在3%以下,如果未來宏觀政策逐步收縮轉型,情況就會更好。
-在保增長目標有望基本實現的情況下,有必要調整貨幣政策的重心,適當向物價穩定傾斜。
-目前尚無必要動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今年後幾個月,要把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係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這是今年以來我國首次將管理通脹預期列為宏觀調控的內容。如何理性看待未來通脹壓力?怎樣正確解讀通脹預期管理?本報記者與中國社科院特邀顧問劉國光、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展開了對話。
——編者
寬鬆的宏觀經濟政策,物價止跌回升的趨勢,催生了通脹預期的形成
記者:當前,經濟運作中存在著一個比較“矛盾”的現象:一方面,經濟數據告訴我們,前三季度CPI、PPI同比仍在下降,通脹並未到來;另一方面,一些人卻多少産生了通脹預期。那麼,這種通脹預期有哪些具體表現?為什麼不存在通脹卻形成了通脹預期?
劉國光:從中國的實踐看,通脹往往發生在實際經濟增長率超過潛在經濟增長率時。我國目前的潛在增長率估計在8%—9%左右。2009年一至三季度的實際增長率達7.7%,在潛在增長率範圍內;三季度經濟增長率為8.9%,也沒有超出潛在增長率的上限。因此不能説我國已經發生通脹。
但隨著經濟企穩向好,物價水準出現了止跌回升之勢,CPI同比可能在年底由負轉正,物價上升趨勢已十分明顯,所以有通脹預期也很自然。
丁志傑:通脹預期就是公眾對未來通脹的擔心,它能夠影響公眾現在的經濟決策和行為。比如,由於擔心未來貨幣的購買力縮水,為避免損失,一些人可能會減持貨幣,轉向實物資産。前段時間,地産商高價囤積土地、一些城市房價快速攀升,以及三季度一些企業補庫存化,都和通脹預期有一定關係。
本輪通脹預期的形成,最根本的原因是寬鬆的宏觀經濟政策。從全球來看,為了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世界各國採取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刺激方案,尤其是很多經濟體採取非常規的定量寬鬆貨幣政策,向經濟中注入流動性。在經濟出現復蘇跡象之後,市場開始擔心流動性會轉化為現實需求,過多的貨幣將追逐過少的商品,從而産生通脹預期。在我國,作為擴內需、保增長的重要舉措,實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和信貸投放,經濟出現企穩回升的勢頭。與此同時,天量信貸、急劇擴張的貨幣供給,也帶來了對未來通脹的疑慮。
只要宏觀調控得當,就不必擔心通貨膨脹
記者:看來,通脹預期是對未來通脹可能性的一種判斷。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未來的通脹壓力?
劉國光:國務院常務會議第一次提出通脹預期管理,並不意味著通脹馬上會來,也不意味著預期要來的通脹會很嚴重。
今後一段時間,有推動物價上升的因素,也有抑制物價上升的因素。前者包括:
——我國經濟在二季度後較快回升,帶動了生産資料價格上漲。
——美元持續貶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揚,可能帶來輸入型通脹壓力。
——貨幣信貸快速增長的滯後效應將在半年後顯現,(即使央行有控制信貸投放的意願,但一些投資需要後續資金,貨幣信貸在明年仍可能持續擴張)可能推動股市、樓市和物價波動。
——從全球看,中國經濟復蘇最早,可能吸引國際熱錢流入。
——食品價格仍存在不確定性。尤其是生豬存欄下降,“豬週期”可能再現,而食品價格在CPI中的權重又比較大。
後者則包括:
——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即使結束經濟衰退,也不可能回到2008年以前那種依靠過度消費支撐繁榮的狀況,而是會降低消費、提高儲蓄。這樣,外需回升仍將緩慢,會抑制物價上漲。
——國內産能過剩的形勢還在發展。一方面,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的格局短時間內難以改變,可能加劇産能過剩。另一方面,由於收入分配改革有待深化,居民消費需求增長後勁可能不足,導致供大於求的局面不會改變。
——今年農業收成較好,食品供應總體上不會發生大問題。
——最重要的是政策變動因素。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模擬預測,如果國內擴張性政策力度不收縮,2009年全年GDP增速將達8.2%,2010年達9.1%;2010年物價漲幅可控制在3%以下,不會出現通脹,其中第四季度物價漲幅會在3%—5%,屬於輕度通脹。
這就是説,如果實施的宏觀政策力度不變,明年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仍在潛在增長率高限左右,到明年四季度才可能發生輕度通脹。如果未來宏觀政策由寬鬆逐步收縮轉型,那麼情況就會更好。所以,只要宏觀調控得當,就不必擔心通貨膨脹。不要一看物價上升就慌了,大家都去搶東西,那樣只會加劇通脹。
汪同三:其實,分析當前物價回升的原因,就能判斷出未來的通脹壓力。
從國內看,當前物價水準雖有所上升,但是這種上升更多的是恢復性上漲。在經濟企穩回升的時候,各方面經濟數據都在上行,CPI必然也會相應上漲,這是正常的。我們預計明年CPI同比漲幅在3%左右,這對中國經濟來講也是正常的。
另一方面,貨幣信貸投放較多可能也是物價上升的重要原因。按今年的信貸月投放量估算,年內新增信貸可能達到10萬億元。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保持充足的信貸投放有利於擴內需、保增長。但隨著經濟逐步復蘇,貨幣流通速度加快,如何化解貨幣信貸投放較多給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相信貨幣當局能做出妥善的考慮和安排。
從國際上看,上一輪通脹主要是輸入型通脹。近期,隨著美元不斷走貶,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震蕩上行,但這種輸入型通脹短期內不會到來。因為全球經濟復蘇前景還不明朗,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不會快速上升,商品價格漲幅不會太大。
從這三方面分析,我們預計未來半年到一年內不會發生明顯通貨膨脹,公眾大可不必恐慌。
放任通脹預期強化,會導致公眾過度調整經濟行為
記者:在我國目前的經濟形勢下,如果對通脹預期不加管理,放任其不斷強化,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丁志傑:預期具有自我強化、自我實現的特點。如果放任通脹預期強化,社會公眾會據此調整經濟行為,遲早會變成現實的通脹。從經濟史來看,歷次危機之後大都經歷資産被稀釋、物價上漲的階段,通脹成為後危機時代宏觀經濟的主要難題,而通脹預期會加速通脹的到來。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未來物價較快上漲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放任通脹預期強化,可能會導致企業和個人過度調整生産、投資、消費行為。比如,如果通脹預期過高,會導致對未來負實際利率的預期,加上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可能吸引企業和居民過度借貸,以及過多的貨幣涌入股市和樓市、助推資産價格的上升等。
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並根據形勢變化適時微調
記者:如何管理好通脹預期?下一階段的宏觀政策是否需要作出相應調整?
劉國光:通脹預期只是一種可能性判斷,並不意味著通脹一定會發生。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和政策的調整,都可能使通脹預期消失。目前我國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仍低於潛在增長率,為保持經濟回升向好的勢頭,仍需繼續實施一段寬鬆的宏觀經濟政策。一旦達到潛在增長率水準,就可以考慮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向中性和穩健過渡。
汪同三:時下,雖然個別國家開始率先收縮貨幣政策,但從整體上看,主要經濟體復蘇的腳步不會太快,全球經濟環境還不會有太大變化。下一階段,還是應當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同時,要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對政策進行微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三者同樣重要,在不同階段應有不同側重。2008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保增長處在突出的位置上,已取得顯著的成績。下一步要更加強調結構調整,解決長期以來經濟運作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這也是與管理通脹預期密切相關的。比如,調整經濟結構,改變過度消耗能源、資源的增長方式,就有利於我們應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
丁志傑:首先,通脹預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擔心過度寬鬆的宏觀經濟環境。應當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政策的力度,與經濟狀況保持動態一致,防止流動性過剩。
其次,要協調好保持經濟增長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貨幣政策的基本目標是保持幣值穩定,在保增長目標有望基本實現的情況下,有必要調整貨幣政策的重心,適當向物價穩定傾斜,為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穩定的貨幣環境。我個人認為,目前尚無必要動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
再次,要關注國際經濟形勢,防止輸入性通脹。大宗商品價格在世界經濟復蘇之前開始了強勁增長,應引起警惕。如果美元繼續貶值,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繼續保持穩定,會增加通脹輸入的渠道。
此外,還要加強輿論宣傳,防止片面誇大通脹預期,引導企業和居民理性投資和消費。(田俊榮 曲哲涵 歐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