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億,11月9日發佈的這一數字,一夜之間成了2008年關注度最高、普及率最廣的“年度明星數字”。
從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到政府各職能部門、地方政府,再到專家、學者和普通百姓,無不談及“4萬億”;各大媒體頭版頭條、各網站的要聞頭條,更是無一例外的均為“4萬億”。
顯然,4萬億,已經遠遠超出了數字的內涵;人們對它的關注、分析、解讀,也遠遠超出了數字層面。
4萬億,它在傳遞一種怎樣的信號?4萬億,它將帶來多大的效應、釋放多大的能量?
巧合的是,4萬億發生在改革開放30週年的今天。於是,它又被賦予了更高層面的象徵意義。
正如專家分析所言,4萬億,它不僅反映了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大調整,還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一直以出口拉動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開始轉變為以內需拉動為主;更重要的是,4萬億,體現了讓老百姓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承諾,體現了關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執政理念和施政綱領;同時,4萬億,還體現了中國政府面對全球金融危機,表現出了負責、高效和睿智的大國風範。
4萬億 信號與效應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王紅茹/北京報道
日前,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
十項措施主要包括: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加快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各項工作,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在全國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援力度等。初步匡算,實施上述工程建設,到2010年底(兩年內),約需投資4萬億元。
會議提出,將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複雜多變的形勢。明確要求,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4萬億投資計劃一經公佈,就引發了各界的高度關注和評價。《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也第一時間採訪了多位經濟專家。眾專家認為,黨中央、國務院針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適時調整宏觀調控方向和重點,十大措施的4萬億元投資,不僅能有效擴大內需促進增長,同時意味著中國政府正式宣佈宏觀調控政策的轉型,即由穩健財政政策和適度從緊貨幣政策轉為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
在此消息發佈後的第一個交易日(11月10日),滬深股市強勁上揚,滬指大漲7.27%。投資者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這一消息在全球範圍內也産生了積極的反響。英國《每日電訊報》11月10日發表文章《中國救市計劃被讚為對人民的新政》,稱“中國出臺4萬億人民幣經濟刺激計劃以應對金融危機,這不僅讓亞洲市場興奮不已,也向外界傳達了一個強烈信號”;同日,美國《時代》週刊發表文章《中國的新政》:“中國宣佈了一項龐大的所有經濟刺激計劃。此舉廣受經濟學家和投資者的歡迎。”
同時,多種亞太、歐洲股指受此影響紛紛走高,11月10日,日經225指數、倫敦FT100指數、法蘭克福DAX指數、巴黎CAC40指數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揚。
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行動計劃
國務院在一週內緊急召開一系列會議,密集程度之高,在歷年並不多見。
11月5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措施。
11月9日,擴大內需十項措施正式出臺。初步匡算,實施這些工程建設,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
11月10日,國務院又在北京召開各省市和中央部委負責人會議。溫家寶總理指出,面對當前國際國內的嚴峻形勢,首要任務就是保持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出現大的起落。希望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和部署,紮實做好各項工作,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同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緊急會議,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安排新增1000億元中央政府投資工作,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11月1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為落實中央關於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決策部署,會議研究決定四項實施措施。核準和確定投資總規模逾5000億元以擴內需。
各地政府也相繼出臺擴大內需政策措施。北京市委常委會11月12日召開會議,部署今後兩年共安排政府投資1200億至1500億元,預計帶動社會投資1萬億元;天津濱海區新增337個儲備項目投資規模達3000億;廣東預計明年可完成1.3萬億元投資;浙江擬利用3000億拉動內需幫扶中小企業……
“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十項措施,可以説是近年來力度最大、動作最快的一次政策行動,充分體現出中央保增長、保民生的堅強決心。中央經濟刺激方案的推出,意味著我們應對世界金融經濟危機、遏制和扭轉國內經濟加速下行有了正確的行動計劃。”“十一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楊開忠教授向《中國經濟週刊》分析。
中國經濟轉型啟幕
當前,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對全球實體經濟的衝擊仍在持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帶來的直接壓力,就是經濟增長速度下行。
首當其衝的是出口。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字顯示,10月份中國出口總值1283.27億美元,同比增長19.2%。這一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1個百分點,比9月份回落2.3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在內外因素影響下,中國經濟增速也開始下滑。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GDP同比增長9.9%,近兩年來首次放緩至個位數。此外,第三季度單季增速為9%,相比前兩個季度,增速放緩有所加速。
在出口、GDP“雙滑”的同時,內需卻仍然是拉而不動。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消費佔GDP比重逐年滑落,我國社會居民消費額佔GDP的比重在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2005年降為52.1%,而2007年比重降到了只有36%左右,達歷史最低水準。
而日前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數據也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1.4%,同比加快6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9%,僅加快0.2個百分點。
在中國經濟面臨下滑風險的背景之下,擴大內需十大措施的出臺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有學者認為,十項措施的出臺標誌著中國倚重外貿的經濟增長模式已開始正式向內需型經濟轉型。
“現在我們面臨著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經濟轉型的一個很重要內容是GDP增長方式的轉變。國務院審時度勢,研究部署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措施,非常及時,也非常有必要。”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研究員陳劍波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表示。
4萬億投資可成就6萬億GDP
4萬億的投資,能給中國經濟帶來多大的回報?
據楊開忠教授估算,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可能在未來數年總共帶來6萬億以上的GDP,相當於2007年廣東、上海、浙江三省市GDP的總和。他提出,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這種乘數效應,一方面,在投資項目選擇上必須著力於産業鏈條長、帶動效應大的項目;另一方面,千方百計創造條件,提高居民消費傾向,擴大居民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份額。
為加快建設進度,11月10日的發改委緊急會議決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資1000億元。這1000億元將投向哪,眾所關注。
11月10日,國家發改委召開緊急會議,強調今年新增1000億元中央投資安排的方向和重點,已確定包括: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設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加快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工程,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同時要加快地震災區的恢復重建工作。
11月12日,有媒體報道,千億投資計劃目前已大致分配到農業部、水利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保護部和衛生部等11個部委。據悉,1000億投資去向主要包括農林水利、保障性住房及環保領域,其中農林水利方面約500億,保障性住房、環保等其他部門分配另外約500億。其中交通運輸部獲得了100億元新增投資。
“首批1000億資金主要投向經濟帶動效果大的在建項目和已經審批的項目,原因是要儘快見效。‘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這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各級政府部門落實中央擴內需促發展十條措施的要求。”楊開忠教授分析説。
經濟學理論認為,政府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易導致對民間資本的“擠出效應”,對國民收入的增加産生抵消作用。那麼4萬億如此巨大的投資,會不會導致民資的萎縮,造成實際的經濟拉動效果打折?
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的4萬億 投資中,有1萬億左右是中央政府投資,其餘3萬億左右是要用政府投資來帶動社會投資。
“這是要充分注意調動和擴大民間力量,避免國家投資對民間資本的‘擠出效應’,形成國資帶動民資的巨大合力。”楊開忠教授説。
此外,“從份額來講,4萬億的投向將偏重民生和基礎設施工程,但這並不意味著生態環境和災後重建不重要,主要是因為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能直接帶動消費需求。”楊開忠教授向《中國經濟週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