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紐約時報:衚同吆喝聲喚起北京的往日情懷

時間:2009-09-15 15:54   來源:中國網

  美國《紐約時報》2009年9月12日文章:衚同吆喝聲喚起往日情懷 安德魯?雅各布( ANDREW JACOBS)

  北京——天色剛濛濛亮的時候,北京的院子和舊衚同深處就能聽見起伏的叫賣聲:“羊肉,羊肉!”,“雞蛋,大米,雞蛋,大米!”……

  這些都是走街串巷的小販們招徠生意的方式。就像八月份的知了聲一樣,他們的吆喝聲是北京夏日的底色,許多居民一到這個時候,都期盼著小販們帶來甜甜的糯米糕,高聲鳴叫的蛐蛐兒。

  比小販更多的則是收購廢品的人,他們靠收舊報紙,舊電腦或破棉毯生活。

  “如果你喊的不夠大聲就會餓肚子,”37歲的陳林(音)説。他收購用過的電器,和任何含有金屬的物品,每天能掙5美元。“沒人知道我到底喊得是什麼,”他説,“但是他們記得我的調子,一聽到他們就會走出來。”

  曹慧平是個45歲的計程車司機,童年時被十幾戶家庭一起養大,他回憶起小販們賽著吆喝的時光,“一會兒是賣糖的,他的聲音一落,那邊賣麵粉的聲音又起來了,跟著還有賣布的。”他的舊居原址上蓋起了高樓,“我現在住在樓房裏,大家互相都不認識,買東西都去超市了。”

  體驗老北京風味的一個好地方是前門。很多時候,人們可以在那裏發現賣去皮鳳梨的,賣藥用和常用功能的蜂蜜的,還有只消一碗刀削麵的功夫就能補好一雙鞋的補鞋匠。

  76歲的吳修龍(音)老人端著一個黃銅茶壺,坐在院子前,看著三個寶貝鳥籠,回憶起小時候等待的走巷小販:賣豆餅的,賣玉米棒子的,賣火燒的。他説,“那時候他們把饅頭兩邊都烤了,脆的很,上面還撒上芝麻,好吃極了。現在都沒了。”

  66歲的趙才(音)是磨刀匠,他有時還會帶著個工具箱四處走走。他的吆喝很好聽,一坐下來磨起刀,刀在磨刀石上來回的聲音就會讓老人家拿出用鈍了的刀給他打磨。“我不喜歡不銹鋼,”他有點不屑地説,“現在沒人像以前那樣做刀了。”老趙説話的口音表明他來自東北,已經做這行三十多年了。“懂了磨刀,就能讀懂人,”

李海侖(音)屬於不需要吆喝的小販

  李海侖(音)屬於不需要吆喝的小販,他賣的是數百隻放在竹篾籠子裏的蛐蛐兒,隨處都會發出震耳欲聾的尖銳響聲。從七月到十月,李騎著車帶著他的蛐蛐兒在城裏穿梭,根據蛐蛐叫聲的品質和買家的眼光,每只蛐蛐可賣得五角到一元。

  李海侖住的村子大約離北京有兩小時車程,大部分當地村民都從事這一行:女的編籠子,男孩兒捉蛐蛐,男人們則騎車向城裏的人兜售這些蛐蛐。除了偶爾的罰款,李每週能掙200美元,這對於忙於耕作的農民來説是筆不小的收入。無論他走到哪,蛐蛐的叫聲都能吸引一大群人。“賣蛐蛐兒的人一到,你就知道夏天來了,”一個打算買蛐蛐的人説。

  李海侖也給自己的生意加上了點詩意的色彩。他説,中國人已經賞玩蛐蛐有了好幾百年了。甚至乾隆也是一個鬥蟋蟀的內行。“大家都喜歡這個”,他説,“蛐蛐一叫,你就會開心。”(編譯:朱穎)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