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德報:奧運會將讓中國成為體育強國

時間:2008-07-23 14:1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消息: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20日載文説:奧運會對中國有何意義,對此我們只有非常模糊的概念。出生在中國、目前在美國教書的歷史學家徐國齊(音),通過他的《奧運夢想--中國和體育,1895-2008》一書,讓我們的想像有了巨大飛躍。該報就此刊登的一篇題為《體育世界強國中國》的文章,要點如下:

  徐國齊明確指出,1900年歐洲軍隊佔領北京時,不僅中國感受到了民族屈辱,每個中國人也備受屈辱感的打擊。那時不僅要幫助國家重新站起來,而且也要讓每個中國人站起來。西方的優越性在當時也被理解為身體上的優越。

  毛澤東在1917年發表的文章就以《體育之研究》為題,他在文中寫道:“體育于吾人實佔第一之位置。”他建議中國以德國為榜樣,“其鬥劍之風,播于全國”。當時人們在廣泛討論如何才能讓中國摘掉“東亞病夫”的帽子。對身體鍛鍊的宣傳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德國讀者還能回憶起“體操之父”雅恩,在使德國人擺脫拿破侖統治後重拾自信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徐國齊認為,樹立新的“身體觀”在當時是顛覆滿清王朝和建立共和國的重要一步。

  我們在京劇和中國小説中常見的、為進入國家官僚機構而日夜埋頭苦讀備考的年輕人,應當由自信和身心自由的人所取代。對女性來説也同樣如此。1905年,清朝屈服於壓力,取消了婦女裹腳的法令並廢除了科考制度。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增加了中國人的自我懷疑。中國的內戰表明,這個國家還沒有能力在世界上扮演它理應扮演的角色。而近些年,中國的崛起速度日益加快。徐國齊解釋了體育在這一進程中發生的角色改變,它逐漸變成了民族自我歡呼或絕望的動力。

   1985年5月19日21:30,當中國國家足球隊1:2負於香港隊後,北京的體育場中先是死一般的寂靜,然後球迷的憤怒爆發了。雖然球員在警方的保護下進入了安全地區,卻不得不在高墻和警戒線後呆了3天,以避免受到病態"愛國者"的暴力襲擊。

  中國人的體育熱情可以從這幅圖景上看出:僅在2005年,中國就賣出了4億件籃球球迷商品,10億中國觀眾可以收看到2005-2006賽季的美國NBA籃球賽。

  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時,只有一位中國運動員參加。1984年奧運會再次在洛杉磯舉行時,中國派出了353人組成的代表團。射落那屆奧運會第一枚金牌的射擊選手許海峰成了中國的英雄,這是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奪得的第一枚金牌。國內各家報紙紛紛在社論中稱讚他的獲勝是中國崛起的開始,是“東亞病夫”稱謂的終結。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