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楊振寧轉中科院院士遭非議 各國頂尖科學家待遇如何

2017年02月27日 09:03:09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楊振寧、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科院院士”,對於中國科學界乃至中國社會來説,這都是一個引發轟動的消息。然而,國內輿論場的反應再次證明,95歲的楊振寧是中國目前知名度最高,同時也是受到爭議最多的科學家。有人盛讚他的科學貢獻,有人議論他的婚姻是非,有人警告“群嘲楊振寧,小心寒了人才環境”,更多人糾結于“他到底愛不愛國”。“最好的科研生涯留在美國,晚年回到中國,享受在國外沒有的待遇”,這是非議楊振寧“不愛國”中一種最典型的聲音。那麼在其他國家,供職于最高水準的科研機構對於科學家來説意味著什麼?他們能享受到什麼樣的待遇?

  美國:當國家科學院院士,特權少

  在美國科學界,代表最高水準的機構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學院、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會。其中,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在美國僅次於獲諾貝爾獎的最高學術榮譽之一。

  不過,成立於1863年的美國國家科學院是一個“由傑出學者組成的非營利性協會”,沒有政府撥款。成為該“協會”的院士不具有經濟和行政意義,物質待遇不會有什麼變化。院士沒有特權,不能更快地晉陞職稱,而且如果在學術上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可能會得不到相關單位的續約。他們在為政府提供科學和相關技術服務時沒有辦公室,也不獲取個人報酬。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個頭銜被學術界廣泛認可,含金量高,不過它對應的名稱更準確地來説是“member”,也就是會員。這家“協會”的院士每年須為自己的頭銜繳納200美元的會費。如果3年不交,就轉為名譽退休院士。據了解,美國院士的資歷或許能在申請科研經費時有幫助,不過起關鍵作用的仍然是申請的項目內容。

  説到美國科學家的待遇,有一個事例總被提起。一位美國國家科學院華人院士上世紀80年代獲得諾貝爾獎後,在其任職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得到了一個特殊待遇——學校停車場的“優先車位”。不過在許多人看來,這個待遇已經很好了,因為這所大學的車位一直很緊張。

  在美國,院士頭銜是一種“非物質化的榮譽”,與此同時,它意味著要承擔更多責任:作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必須為其所在領域的年輕科學家做出表率;需要為聯邦和地方政府提供廣泛的政策諮詢。

  北美大學系統中,學校內部的教授頭銜往往更有分量,能在學校享受一等的教授收入和待遇。依照北美學校的“教授治校”理念,對學者的評價不完全依賴於官方或半官方機構的認可,大學有較大的自主權。反過來説,評上院士,未必能在學校內部評上教授。

  近幾年,媒體對於美國科學界待遇的關注,焦點多在收入差距方面。《自然》雜誌2016年的薪酬調查顯示,201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裏,有29名醫學研究者的每人平均收入超過100萬美元,10名以上的非臨床研究者收入在40萬美元以上。然而,數以千計的博士後年收入在5萬美元以下。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