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朝美公佈第三次對話成果 國際社會給予積極評價

時間:2012-03-02 09:07  來源:人民日報

  綜合本報駐外記者報道 朝鮮和美國日前分別公佈第三次高級對話成果,同意採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信任、改善關係。國際社會對此積極評價,認為這是朝著重啟六方會談邁出的重要一步。

  中國

  外交部發言人洪磊3月1日在北京就朝美發表第三次高級別對話成果答記者問時表示,中方歡迎朝美改善關係,為維護半島和平穩定作出貢獻。

  洪磊説,中方讚賞朝美雙方重申履行“919共同聲明”中所作承諾,並將為此採取積極步驟。我們歡迎朝美改善關係,為維護半島和平穩定作出貢獻。中方願與有關各方共同努力,繼續推進六方會談進程,為實現半島和東北亞地區長治久安發揮建設性作用。

  美國

  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2月29日在參議院聽證會上表示,朝鮮的決定“代表了朝著正確方向的溫和的第一步”,希望朝鮮新領導人“將選擇通過履行其義務來將國家帶到和平的道路上”。

  美國國防部29日發表聲明,稱朝鮮通往無核化目標的唯一途徑是“通過相互接觸的審慎進程”。

  美國國務院官員在相關吹風會上表示,奧巴馬總統自上任以來發出的信號一直是,“如果朝鮮選擇協商、合作和無核化之路,我們將作出積極回應”。她還表示美方將繼續要求朝鮮尋求與韓國和解,美韓之間的緊密協調使朝鮮“沒有機會在美韓之間打入楔子”。

  美方將美朝最近的三輪會談稱為通往六方會談的“前步驟”,強調美方不會為了談判而談判,也未承諾將重開六方會談,下一步將是六方會談各方一起合作尋求在多邊階段取得“真正和持久的進展”,而不是重復過去談談停停的模式。美國國務院官員特地指出中國和俄羅斯對於美朝達成協定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對於朝方聲明中強調將“在進行有效的朝美會談期間”暫停鈾濃縮活動、核子試驗和遠端導彈試射等,美方警告説,如果朝鮮調轉方向,它將“喪失機遇”,“不可能再重回六方會談”。

  韓國

  韓國外交通商部發言人3月1日發表聲明稱,韓國政府對在北京舉行的美朝會談結果表示歡迎,韓方對朝鮮承諾履行重啟六方會談的前提條件和措施表示關注,並希望朝鮮切實履行此次美朝高級別會談所達成協定內容。

  聲明中説,韓國政府認為,美朝會談的結果充分反映了韓美兩國通過首腦會談等渠道所制定的方案。韓方相信,此次美朝達成的協議為從根本上解決朝核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韓方也將為此繼續做出努力。聲明最後表示,為實現全面、可核查和不可逆的朝鮮無核化,韓國政府將與六方會談相關國家和國際社會共同作出努力。

  本次協議是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指示的首個對美措施,因此備受關注。韓國政府相關人士説:“美國和朝鮮在友好氣氛下同時宣佈協議內容,這一點很重要。兩國不久會進行進一步協商。”

  據韓聯社3月1日報道,韓國政府有關人士表示,朝鮮在此次會談中同意履行韓國一直以來要求的無核條件,並相對較迅速地按照韓國期待的方向達成了協議,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但僅靠書面上的約定是不可能重啟六方會談的,而朝鮮在沒有獲得糧食支援的情況下也不會出席六方會談。他還説,韓國也希望在重啟六方會談的過程中可以重啟韓朝對話。

  俄羅斯

  俄羅斯外交部3月1日對朝鮮同意暫停核子試驗表示歡迎,認為這有助於加大恢復六方會談的前景,俄願意就調解朝鮮半島核問題六方談判與相關夥伴國進行合作。

  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際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康斯坦丁科薩切夫29日表示,暫停核子試驗的決定可使朝鮮擺脫孤立,回歸國際社會。他指出,“如果事實如此,我們將十分歡迎”。但這一決定應由朝鮮回歸《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和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就有關朝鮮半島無核化的談判來證明。

  日本

  日本首相野田佳彥1日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回答質詢時表示,美朝達成協定是面向解決核問題和導彈問題的重要一步,對此表示歡迎。

  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1日上午舉行記者會,認為重啟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的環境“正逐步改善”。他同時稱“這是重要的一步,但並不能保證朝鮮會採取具體行動”,認為必須關注朝方動向。對於中斷至今的日朝磋商,玄葉表示現在還不具備日本與朝鮮進行直接對話的條件。他表示,將會視朝鮮的變化,在一定的條件成熟後,再考慮是否應該恢復日朝直接談判。

  國際原子能機構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天野之彌表示,美國與朝鮮最近會談的公告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正如我之前所説,國際原子能機構在監查朝鮮核計劃問題上起核心作用。待進一步細節確定後,我們願意在機構理事會同意後按照要求返回寧邊核設施進行監查工作。”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