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中國駐巴基斯坦前翻譯:女特使怕熱更怕泄密

時間:2012-02-22 15:13  來源:解放日報

  在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的進程中,有一個鄰國不得不提,那就是中國的友好鄰邦巴基斯坦。借助“巴基斯坦渠道”,中美領導人得以秘密交換口信,最終促使基辛格1971年7月成功訪華,併為尼克松訪華打開局面。40多年後,作為“巴基斯坦渠道”的參與者之一,耄耋之年的陳嵩祿大使向記者講述當時中美巴三國如何做出審時度勢的戰略選擇,並回顧了基辛格、尼克松訪華的“曲折前奏”。

  大三角關係下的考量

  陳嵩祿回憶道,上世紀70年代初,他是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張彤的翻譯。雖然身在巴基斯坦,但也覺察出中美蘇大三角關係的微妙變化。美國在身陷越戰、蘇攻美守的背景下,有改善對華關係的願望,但它需要試探中國的態度和反應。據後來了解的情況,美方在1969年就向巴方釋放對華態度的信號,希望同中國高層有一條秘密來往渠道並望巴方發揮作用,但由於種種原因,該渠道一直到第二年才逐步建立。

  美國建立這一“從首腦—經首腦—到首腦”的渠道,還意在避開美國國務院干擾。上世紀70年代初,中美雖然有在華沙的大使級會談,但尼克松認為該渠道既不保密,也不解決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在構築“巴基斯坦渠道”的同時,美國另辟了“羅馬尼亞渠道”。但陳嵩祿認為,美國更倚重前者,而從實際來看,“巴基斯坦渠道”也確實取得了比“羅馬尼亞渠道”更好的成效。

  從巴方而言,它作為週旋于美、中、蘇三個大國之間的國家,只有不斷調整外交政策,才能左右逢源,獲得更多援助以防禦強鄰印度。至於中方,珍寶島事件後與蘇聯的分裂已無法挽回,緩和對美關係,有利於擺脫被動處境,也有利於臺灣問題的解決。

  會面時侍者也不能進

  “巴基斯坦渠道”在當時屬於絕對機密,整個中國駐巴使團只有張彤、陳嵩祿和一名譯電員知道此事。巴方也完全繞開本國外交部行事。該渠道工作方式也很獨特:如果美方有口信,一般由基辛格約見巴駐美大使阿迦希拉利,後者親筆記下口信並當場核對。口信既無抬頭,也無落款。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收到希拉利口信後立即約見張彤,陳嵩祿就隨之一同前往。

  “大使館到總統府不算遠,每次宣讀口信10多分鐘就夠了。地點有時在辦公室,有時在花園裏。一般桌上只放一杯茶,別無其他,因為怕侍者進出聽到秘密。”

  陳嵩祿説,葉海亞總統曾在軍隊中供職,嗓門大,性格豪爽,但辦起事來卻非常細緻,尤其是在這件關乎中美兩國關係前途的大事上格外小心翼翼。“葉海亞總統向張大使宣讀口信,我記錄並口譯,當場核對。張大使回館後立即將口信中文譯文連同英文原文一起報回國內。如果是中方來了口信,有中英文兩個文本,張大使會宣讀中文文本,然後由我宣讀英文文本。有時為了節省時間,張大使在講幾句必要的話之後,會讓我直接宣讀。那時,葉海亞總統會親自做記錄並當場核對,連標點符號也要講清楚才行。”

  葉海亞總統收到中方口信後,一般派信使送達希拉利,由其向基辛格宣讀。這樣的傳話在基辛格秘密訪華前的一段日子裏進行得尤其頻繁。據巴基斯坦著名學者艾賈祖丁的著作 《從首腦經首腦到首腦》一書記載,葉海亞總統本人所保存的有關“巴基斯坦渠道”的秘密文件就有49件。

  女特使怕熱更怕泄密

  陳嵩祿回憶道,7月初,為了到巴基斯坦接基辛格,中方派出數位外交部官員赴伊斯蘭堡。他們住在中國大使館,那些天當地特別熱,其中兩位女特使在房間裏實在熱壞了,可是她們生怕引起注意,硬是沒有出屋透涼。

  基辛格離開巴基斯坦飛往北京後,張彤和陳嵩祿他們大大地松了一口氣,但是這口氣沒有完全松下來,他們生怕巴方不能在最後關頭保守住秘密。終於到了7月15日,尼克松將訪華的消息正式公開,他們才如釋重負。至此,“巴基斯坦渠道”也完成歷史使命,被更方便於溝通的“巴黎渠道”所替代。陳嵩祿説:“雖然‘巴基斯坦渠道’發揮作用的時間短暫,但對中美關係意義重大。我能參與這一歷史進程中,感到很幸運。” (記者 張全)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