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德總理五度訪問中國 今次既談雙邊關係更談歐債

時間:2012-02-01 13:50  來源:解放日報

  剛結束在歐盟峰會上的唇槍舌劍,明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將第五度踏上中國的土地。對於此訪,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不僅因為這是今年中德高層交往的開篇之作,更重要的是,在歐債危機波譎雲詭之際,默克爾此行的意義已超出雙邊範疇。

  夯實戰略夥伴關係

  中國是默克爾2012年出訪的首個非歐洲國家,也是壬辰龍年中國接待的首位外國政府首腦。這應該不是巧合。“中德關係最近兩年呈現積極、穩定向前發展的態勢,今年恰是兩國建交40週年,兩國政府都希望借此訪夯實中德戰略夥伴關係”,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前會長、前中國駐德國大使梅兆榮表示。

  這一切來之不易。2007年,由於默克爾在總理官邸與達賴進行“私人會晤”,兩國告別了施羅德執政時的“蜜月期”。此後,中德有識之士努力修補裂痕,而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則為兩國關係轉暖提供契機。2010年,中德宣佈將全面推進戰略夥伴關係,兩國關係“由陰轉晴”。去年,中德關係步入“快車道”,首輪政府間磋商,首輪、二輪外長級戰略對話先後舉行,中德關係雲開霧散,終於迎來了默克爾此行。

  據德國政府發言人賽貝特介紹,默克爾明日會見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之後將在中國社科院發表關於金融和貨幣問題演講。此後,她還將飛赴廣州,參觀當地企業並出席一經濟論壇,並會見兩國企業人士。

  中國援歐量力而行

  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總理訪華肯定要談歐債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説,默克爾此行已從中德關係延伸至中歐關係。據德國媒體報道,默克爾希望北京用“實際行動”而不是“口頭方式”來支援歐洲度過時艱。上海歐洲學會副秘書長張祖謙認為,這其實就包括要求中國用外匯儲備來購買歐洲債券。

  其實,這一要求不是首次提出。去年10月底,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負責人雷格林訪華,外界普遍認為此行就是想勸説北京認購EFSF債券,但中方表態謹慎。而此番默克爾舊話重提,最足的底氣莫過於剛出爐的“財政契約”,有分析指出,默克爾借此證明歐洲自身已做出努力,潛臺詞就是,中方也應該出手救助歐洲。

  這種邏輯並不僅存于歐洲政界。1月29日,德國《明鏡週刊》以“達沃斯的新老闆”為題報道説,“面對歐洲的債務危機以及對世界經濟再次衰退的憂慮,西方未來似乎越來越強烈地取決於正在崛起的國家。”言下之意就是,正在崛起的中國應該毫不吝嗇地救助西方。

  確實,中國擁有大量外匯儲備,確實,歐洲衰退對中國沒有好處,但問題是,中國能幫歐洲脫困嗎?“把中國視作救世主是要不得的”,梅兆榮認為,歐債危機根本原因是歐洲內部出現問題,“自救”才是正道。同樣,西方還有另一種極端聲音,稱中國“對歐元區安危無動於衷”。“這種説法也是偏頗的,中歐經貿關係密切,支援歐洲等於支援中國。相信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中國會通過適當的方式援助歐洲,但前提是資金不能打水漂”,梅兆榮説。

  合作需要相向而行

  除此之外,日益緊張的中東局勢也是兩國領導人討論的話題。在此前的利比亞問題上,德國政府沒有支援美英法的提案,這種 “特立獨行”讓默克爾政府在盟友內部受到很大壓力。因此,此次在伊朗、敘利亞問題上,柏林基本上與華盛頓站在同一戰線。德國《圖片報》就刊文指出,“默克爾訪問北京時,將會勸説中國領導人,不要利用歐盟的抵制從伊朗訂購更多的石油。”對於這種説法,外交部發言人之前已經表態,中伊之間正常的經貿往來不應受到政治問題干擾。

  此外,默克爾訪華也不會繞過經貿合作。作為實體經濟大國,中德之間互補性較強。德國在發展低碳經濟和環保經濟等方面優勢顯著,而中國提出的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戰略舉措,為兩國企業合作帶來了新機遇。當然,專家指出,合作需要相向而行,德國應該在解除對華高新技術出口、消除對中企在歐投資無端猜忌方面做出努力。(記者 洪俊傑 王少喆)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