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前中)手持蠟燭參加為海地地震遇難者舉行的燭光悼念活動。當日,聯合國總部舉行花圈敬獻儀式和燭光悼念活動,向在海地地震中遇難的聯合國工作人員及所有的地震遇難者表示哀悼。新華社發
海地震後已過一週。隨著救援行動繼續展開,死亡人數不斷攀升。
海地政府公佈的死亡數字由5萬增至超過20萬。這場災難究竟令多少人罹難,至今仍無確切數字。
部分分析人士指出,當地政府功能癱瘓、財力匱乏等因素令死亡人數統計工作困難重重。
統計困難
每次巨大災難發生後,死亡人數統計工作都是受災國政府不得不面臨的難題。無論是2004年印度洋海嘯,抑或2005年美國“卡特裏娜”颶風,都是在數周之後才公佈相對明晰的死亡數字。
統計專家分析,與美國等大國不同,海地資源貧瘠、財力匱乏,沒有遭遇天災時人口統計工作就是一個難題。一場百年罕遇的大地震令政府喪失行政功能後,統計工作更是難上加難。
“這裡就像發生過戰爭一樣,”災難處理專家弗雷德里克 M 伯克爾説,“如果國家財力不支,執政不力,統計能力不濟,死亡人數統計就成為一項很困難的工作。”
聯合國駐海地穩定特派團新任負責人埃德蒙 穆萊特説,由於當地民眾或自行埋葬死者,或將屍體丟棄至城外垃圾場,加上至今仍有很多屍體被埋于廢墟下,“可能最後無法統計出確切的遇難人數”。
逐個登記
首都太子港規模最大的醫院負責人阿利克斯 拉塞格著手逐個記錄醫院停屍房前堆放的遇難者屍體數。拉塞格希望通過逐個記錄的方式最後統計出確切死亡數字,而不是“人云亦云”。
“這同樣也是不完全統計,”拉塞格説,“但這是我在現有條件下能做到的最精確統計,我們不能用籠統的數字敷衍了事,而應盡可能做到精準。”
專家指出,參考其他國家地震遇難人數以推斷海地這次地震死亡人數的做法也不科學,因為不同城市在建築構造、人口密度等方面存在差異。
比如,2003年12月26日發生在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巴姆地區的芮氏6.8級地震幾乎將整座城市夷為平地。當地磚土結構的房屋坍塌後,許多埋于廢墟下的人等不到救援人員發現就窒息而死,海地混凝土結構的建築則讓更多被埋者存活下來。
對海地政府和救援人員來説,統計死亡人數眼下遠不如展開援助重要。
“我們沒有時間去統計死亡人數,”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駐海地分支負責人吉托 讓—皮埃爾説。
市民協助
由於失蹤者中有些最終生還,有些埋在廢墟中,政府鼓勵當地民眾將失蹤的親人朋友上報太子港市長辦公室。
讓—皮埃爾認為,這些數字是否真正具有代表性尚未可知,畢竟,人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在災後倖存下來或逃離這座災難之城。
不過,部分市民著手協助政府統計。
在太子港南部埃德蒙 保羅地區,一些民眾開始統計住在當地的遇難者。當地社區負責人伊薩克 讓 威德納就是其中一員。
威德納説,地震發生前大約3000人住在埃德蒙 保羅地區。他估計,地震中有大約1000人死亡,但由於大批居民離開當地,另有人依然被埋于廢墟下,死亡數字恐難以證實。
“可能10%的當地居民喪生,也可能更多,”現年57歲的居民讓—保羅 杜伯韋爾説,“真的,沒有人知道(到底死了多少人)。”
統計專家説,待這一地區居民返回後,從他們口中了解失去的親人或許可以驗證死亡人數。(任元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