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27日報道港媒稱,亞洲正在經歷一場毀滅性勞動力市場危機。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26日報道,“過勞死,我們快被工作累死了!”一位從北京某名牌大學畢業的年輕畢業生説。問她這是什麼意思。她説:“你想像一下。幾千萬年輕畢業生,競爭區區幾百萬個收入不錯的工作崗位。我們經常每天工作11個小時,通勤還要3個小時,然後回到一間和其他4個人合租的房子裏,因為我們付不起租金。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工作一點兒意思都沒有。我們慢慢地變成了人類機器。”
在中國以外的地方,也存在過勞死現象。在日本和韓國,都有類似的説法。經過一番調查,真相浮出水面:亞洲正在經歷一場毀滅性勞動力市場危機。以下是原因所在。
從2006年到2015年,該地區人口最多的10個國家,創造了大約1.35億個新增工作崗位。這看上去很多,但實際不然,因為同期的勞動力數量,即16至65歲人口的數量,增長了2.45億。換言之,亞洲的工作崗位增加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就業赤字在印度、中國和巴基斯坦最為嚴重,分別達到7900萬、2300萬和900萬。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業赤字的影響沒有那麼大,因為很多家庭婦女不需要工作。儘管如此,這種變化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失業和非正規就業,導致異常激烈的競爭。
亞洲的勞動力市場危機並不僅僅是崗位數量不足;很多工作的報酬,不足以彌補生活成本的上漲。以印度為例。最低工資自2006年以來增長了1倍,但物價也同樣增長了1倍。在印尼,月工資水準自2006年以來增長了85%,而物價上漲了65%。在菲律賓,這個比例是71%:49%,在韓國,是47%:28%。如果扣除生活成本上漲,平均每年的實際工資增長只有2%。工資上漲的很大一部分,都被生活成本的增加抵消了。
中國是一個特例,該國的工資增長遠高於物價上漲。然而,很多工人被迫離開生活成本更低的小城市,前往房子更小、但房價更高的大城市,因為新增的就業機會大多是大城市創造的。正如在北京的受訪者所説的:“在這裡,你可以買到任何東西,但這需要很多的錢。我們在保險、交通和很多其他服務上的花費,都比在老家貴得多。”
如果説這些還不夠證明什麼,那麼,調查顯示,在亞洲,有超過1/3的工作不令人滿意。在越南、中國、韓國和日本,工作滿意度尤其低。在製造業,尤其是全球電子生産商和服裝商的大型加工廠,人正在變成機器的現象尤為突出。
如果説小工廠最主要的問題是安全,那麼,大工廠的問題是枯燥。人對生産過程的貢獻,被局限于一項單一的任務,這項工作只涉及一個動作和大腦的某一部分。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勞動保護要求工人們實際上一整天都把自己囚禁在面罩、耳塞、鼻塞和防護服裏。他們儼然變成了機器人。
而且,服務業也沒有好到哪去。不過,一些人獲得了那些少有的機會:有創意的設計師、IT工程師或廣告創作者,他們拿著高薪,晚上可以早早地開著SUV,回到一間像樣的公寓裏去。但大多數服務業從業者沒有那麼幸運。中國的職員們把文件一份份從一個文件夾轉移到另一個文件夾,受過高等教育的市場行銷人員在網上篩選地址,放到一個郵件列表裏,目標是達到每分鐘操作一次!為什麼不用軟體?在北京朝陽區的一座高大的寫字樓裏的一間餐廳,一位人力資源經理説:“用年輕的畢業生來做這些工作,比購買軟體和進行昂貴的升級要便宜得多。”
並不是説,這些年輕的勞動者還沒有抗議,就不存在危機。事實上,在歐洲工業革命200多年之後,人們仍然被迫在這樣的條件下工作,實在是令人大跌眼鏡。
就算人們已經脫貧,但物質上的貧窮正在被物質上的艱辛所取代。這首先是人類的悲劇。它同時還會造成嚴重後果。在社會壓力和人生不如意的氣氛中,更容易出現不穩定。它可能成為動亂、民族主義和其他形式的極端主義的孵化器。(編譯/王棟棟)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