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加大對民族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喜德等地彝家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洋房、家電、汽車等陸續開始進入彝家彝寨,人、畜混居的生活習慣也得到了改變。
燕子洛村地處四川涼山昭覺縣海拔3000米的高山裏,這裡居住著163戶彝族村民,全村村域經濟以畜牧養殖、馬鈴薯、苦蕎、燕麥種植和林業種植為主,由於受高海拔惡劣氣候的制約,經濟發展緩慢。三年前,這裡民眾居住的房子還是低矮的瓦板房或者茅草房,睡的是茅草加木板。
“沒有改造前,家裏的房子低矮、潮濕,石板和茅草抵擋不住高原夜晚的寒氣。”23歲的餓爾比惹説,村裏讀了幾年書的年輕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那時他也很想走出去,見見外面的世界,但父親鼓勵他留在村裏當代課老師。“這裡太需要學校和老師了,大山裏的孩子太小,需要就近讀書。”餓爾比惹説,他教這25名學生語文、數學。不教書的時候,自己養羊、種馬鈴薯。
據了解,種馬鈴薯是涼山大山裏彝族人祖輩的生活習慣。如今這裡家家戶戶還飼養了牛、羊、豬等。
村民吉伍有格聽不懂漢語,在村支書的幫助下,記者與他攀談起來。他説:“家裏三個孩子都在上學,新房是2011年8月建成的,有客廳、廚房和三間臥室,牲畜單獨蓋了一間。國家補助了1.5萬元人民幣,自己投入了4萬元。”吉伍有格説,現在家裏養了5頭豬,還有一些羊,自己在附近的一個工地當架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