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17歲上山下鄉 老知青無家可回街頭流浪17年(圖)

時間:2011-03-22 14:59   來源:東南網

這就是吳某藻老人臨時寄居的公廁(圖片來源:東南網)

  47年前,年僅17歲的吳某藻初中畢業後,來到莆田大洋鄉三角丘農場,成為一名上山下鄉的知青。47年過去了,這名年過六旬的老知青因為家庭窘迫,淪為以撿食垃圾為生的流浪者,他説他已在街頭流浪了近17年。吳某藻長年流浪所在地涵江延寧社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老人戶口不在當地,無法為其辦理相關的低保手續。

  近日,記者在位於涵江區延寧社區的一家公廁內見到了吳某藻,他一頭長髮,滿臉鬍鬚,身上的衣服又臟又臭。附近的居民説,老人白天在廁所對面一戶人家的門前休息,晚上則住到公廁內的過道上。

  吳某藻告訴記者,他是涵江區延寧社區人,今年64歲,1964年10月,剛滿17歲的他到大洋鄉的三角丘農場上山下鄉,1975年12月調到秀嶼的前沁國營農場。剛開始,還可以在農場內領取每月32元的工資,由於農場不景氣,兩年後發不出工資了,他便和其他的工人一樣,外出打工謀生,關係仍留在農場內。

  由於小時候患有嚴重的眼疾,吳某藻的視力一直不好,經常找不到活幹,每個月的收入只夠個人花銷。他曾有過兩次婚姻,後因種種原因離異,所生的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也跟了女方。

  1994年,由於視力越來越差,吳某藻再也找不到活幹,於是便回到老家涵江延寧社區過起流浪的生活。白天,他撿些殘渣剩飯填肚子,晚上便在樹下或宮廟內過夜。他經常借宿的那間宮廟前幾年被火燒燬,他就只能睡馬路。前不久,他找到社區的一間公廁,便在那安起了臨時的“家”。

  吳某藻説,他有4個兄弟姐妹,可自從父母過世後就沒聯繫,兩個孩子也沒有往來,17年來,他靠撿破爛,有一頓沒一頓地維持著生存,現在眼睛徹底壞了,連1米外的事物都看不清了,撿破爛也越來越困難,基本上已沒有東西可以吃了。

  記者隨後向吳某藻老人長期流浪的延寧社區了解情況,該社區阮主任告訴記者,他們十分同情老人遭遇,社區也曾去看望過老人幾次,原先也想為其解決低保問題,但老人的戶籍等關係還在秀嶼區的前沁農場,根據政策,老人要享受低保,只能向秀嶼區的民政部門申請辦理。

  曾與吳某藻老人同在前沁農場工作的一名同事告訴記者,老人的所有關係仍在農場內,他希望有關部門能與前沁農場聯繫,幫這位“老知青”辦理相關的退休手續,並補交醫保社保,讓老人的老年生活老有所依。(海峽都市報 記者 蔡學偉 許愛瓊)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