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方舟子質疑張衡地動儀“不管用” 專家否認(圖)

時間:2010-12-02 09:41   來源:京華時報

2005年復原的模型

  近日,有網友在微博上發帖,稱歷史教科書中人所熟知的張衡地動儀其實是上世紀50年代的復原模型,1800年前的地動儀到底是啥模樣早已無據可查。科普作家方舟子則于昨日發文,稱張衡當年建造的地動儀“很可能和今人復原的那些模型一樣,僅僅是個擺設”。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馮銳昨天對此表示,2005年復原成功的地動儀模型確實可以監測地震。

  網 友

  國寶只有“59歲”

  11月28日,網友閆濤在微博上發帖,稱“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那個國寶級的張衡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才造出來的,王振鐸(考古學家)根據古書描寫的196個字,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設計併發明瞭這個張衡地動儀。由於選進了教材,國人都以為是東漢貨色,事實上,那珠子掉不出來”。

  此言一齣,立即在網上引發熱議。截至昨天下午,該帖被轉發1.5萬次,評論近5000條。

  很多網友稱,他們之前並不知道,在歷史教科書中和科技館裏頻繁亮相的地動儀,原來只是一個“年僅59歲”的復原模型。他們更不知道,由於存在原理性錯誤,這個復原模型不能正常工作,一直受到中外科學家的質疑和否定。《後漢書》中記載的“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候風地動儀,其實早已失傳。有網友稱,這樣的事實大大打擊了人們的信心,甚至有人對“四大發明”等其他中國古代科技成果提出質疑。

  在北京某初級中學教歷史的韓老師説,目前中學歷史教材裏使用的,還是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圖片,他們一般不會刻意向學生説明這是原物還是復原模型,“連張衡本人的畫像都是後人模擬的”。韓老師説,介紹地動儀時,他們只會跟學生講“裏面有機關,發生地震就能感受到,珠子就會掉下來”。

  方舟子

  張衡地動儀管用嗎?

  網上波瀾未平,科普作家方舟子又在媒體發飆。他于昨天發文,對張衡地動儀是否管用提出質疑。

  “地動儀早已失傳,它是否具有監測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個謎。”方舟子説,國內外不少專家根據《後漢書張衡傳》的簡單描述,力圖復原地動儀,但所有這些復原模型沒有一個能夠真正用於監測地震,不過是“藝術品”。

  方舟子稱,2005年,中國地震局專家宣佈他們經過3年研究,建立了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並第一次實現了驗震功能。“他們聲稱地動儀新模型對河北唐山、雲南瀘西、越南孟藝發生的三次真實地震進行了檢驗。但是這三次地震分別發生於1976年、2000年和2001年,地動儀新模型2005年才建成,怎麼可能對它們進行檢驗呢?”方舟子説,後經了解得知,原來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檢驗的不是真實發生的地震,而是實驗室裏對真實地震的模擬。

  方舟子説,在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建成後,中國境內每年多次發生5級以上地震,在該地動儀復原模型監測範圍之內,卻從來沒有聽説該復原模型監測到哪怕一次。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沒有聽説在北京展出的該復原模型檢測到。

  方舟子還在文中對《後漢書張衡傳》所記載的地動儀預報的隴西地震的真實性提出質疑,稱部分史料相互矛盾,懷疑那次地震是“為了説明地動儀的神奇而編造的故事”。

  方舟子説,沒有任何記載能夠證明在張衡之後,他發明的地動儀起過作用。“我們不必懷疑張衡曾經建造出一台叫候風地動儀的儀器,但是沒有證據能夠證明,也沒有理由讓人信服地動儀曾經發揮過驗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復原的那些模型一樣,僅僅是個擺設。”方舟子説。

  -專家回應

  新版復原模型 對地震有反應

  曾參與2005年版地動儀模型復原的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馮銳昨天表示,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對地震是有反應的,這一點已得到多名院士專家的鑒定。

  “方舟子對地震這個領域並不了解。”馮銳説,他們利用在真實發生的地震中記錄下來的地震波波長,以此為依據控制特殊振動臺,完成對地動儀復原模型的檢驗。這是地震的“復現”,而不是簡單的“模擬”。

  馮銳表示,如果要監測真實發生的地震,須建設地基等配套設施,然後將地動儀復原模型放在上面,但這樣的監測實驗耗資巨大,選址等問題也不好解決,“我們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對於方舟子提出質疑的隴西地震,馮銳表示,據史料推測,這次地震發生在西元134年。馮銳強調,這些史料都是經專業的歷史地震學專家審核過的。因年代久遠,部分史料存在偏差在所難免,但當年隴西曾發生地震的結論沒有問題。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