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 一個文化產業改革的“基層范本”——北京798藝術區蹲點調查
“登長城、看故宮、逛798”——這是北京最新的旅遊觀光路線圖。作為快速崛起的亞洲最大當代藝術聚集區,北京798藝術區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形象的新地標。正如英國當代藝術中心總監飛利浦·道德所說:“從倫敦,到紐約,到巴黎,每個關心藝術的人都在談論北京的798。”
那麼,北京798藝術區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它是怎樣“破繭而出”的?它對國家重點扶持的文化產業發展有何啟示?帶著一係列疑問,“新華視點”記者近期進行了蹲點調查。
“逛798”:從傳統工業廠區到當代藝術殿堂
走進位于北京朝陽區的798藝術區,推開沉重的廠房鐵門,撲面而來的是時尚、懷舊和前衛的氛圍。藝術家在改造廠房時特意保留了牆壁上“文革”時期的朱紅標語以及部分工業機械部件。充滿創意的當代藝術作品與工廠機械等歷史痕跡相映成趣,倣佛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798藝術區所在地,原為上世紀50年代由德國援建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後來大量廠房閒置。上世紀90年代末,為進行抗戰群雕的藝術創作,中央美術學院隋建國等教師租下部分廠房。如今,這里23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里,已接納390余家中外文化創意產業機構。
走進798藝術區七星西街一間人物雕塑店面,一位21歲的青年正專心雕刻著一尊紫砂“姑娘”,竹簽三轉兩回便將人物的眉眼雕琢出來。他告訴記者,自己只是一個“學徒”,父母才是店中精美作品的“主人”。
記者穿梭在798藝術區的紅磚瓦房中,進出于風格獨特的畫廊、設計室和藝術展示空間,看活生生的動物與人物藝術,聽“老外”對牆上涂鴉饒有興致的評點,令人流連忘返,不忍即去。
“創作這些藝術品的有初出茅廬的藝術係學生,也有世界知名的工藝美術大師。”隋建國教授說,北京798藝術區的廠房空間高闊,散漫的反射光線體現出一種濃鬱的藝術氣息,這正是藝術家尋找已久的創作空間。
798藝術區的獨特魅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等都曾造訪這里。西班牙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夏季風說:“798藝術區已承擔起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巨大功能。”
北京798藝術區管理辦公室主任陳勇利表示,近幾年他們接待的參觀人數年均增長20%,去年達到180萬人,其中外國遊客佔30%。
美國《新聞周刊》將北京入選為世界城市十二強,一個重要原因是,798藝術區的存在和發展證明了北京作為“世界之都”的人文精神和創新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