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民調評出“好父親”三標準:責任感 顧家 理解孩子

時間:2010-06-15 09:13   來源:中國青年報

瀋陽街頭,年輕的父親和兒子在玩耍。

  父親節就快要到了,有多少人知道父親節是哪一天?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騰訊網,對2987人進行的線上調查顯示(“80後”佔47.7%,“70後”佔30.9%),69.3%的人表示知道今年父親節是6月20日(我國內地習慣使用6月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編者注),30.7%的人表示“不知道”。

  調查中43.8%的人會在父親節那天給父親打電話問候,16.5%的人會去陪伴父親,11.7%的人表示要給父親買禮物,還有6.2%的人會在那天給父親發短信。

  85.4%的人對父親表示“滿意”

  父親節臨近,北京市民趙海峰尋思著要給父親一個“驚喜”。趙海峰説,在單親家庭長大的他,永遠不會忘記父親一個人將他們姐弟倆拉扯大的艱辛。“一個男人獨自擔當起照顧兒女的責任,從無怨言,令我敬佩。”

  北京大學學生黃穎説,她小時候總會在父親節時送父親一個小禮物。父親每次總裝作不在意地説句“謝謝”。但她知道,父親會很開心。“他還會和母親在背地裏比較誰的禮物更好,然後兩人偷著樂。像現在寒暑假回家,我必須白天陪媽媽上網,晚上陪爸爸看電視,不然兩個人還會互相吃醋。”

  在南京工作的張新亮坦言自己不太看重父親節這個形式,他認為真正的盡孝是時時想到父母,多拿時間陪陪他們。張新亮説,他的父親是個本分的莊稼人,話很少,父子之間鮮有交流,所以年少時不太能理解父親。“如今,我已為人父,才真正體會到了父親對我無言的關懷。現在我經常會在電話裏和他嘮嗑。”

  但本次調查發現,不少人缺少與父親的溝通。僅25.4%的人表示經常和父親交流;48.3%的人表示“一般”;18.8%的人“交流很少”;1.8%的人“從不”。

  採訪中不少人表示,和父親存在“代溝”,很難交流。還有受訪者説,父親常因工作太忙或在外地打工,對孩子的關心更多體現在物質的支援上。

  “我爸常説,做父親就得賺錢養家,其他事交給老婆做。”湖南的張小小坦言,父親幾乎從不過問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自己遇到困難時,父親只會扔錢,“我對他很不了解。我曾經試著和他溝通,但效果不明顯。”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教師史曉雲,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家庭存在父親缺位的情況,值得警惕。“父親所特有的男子漢形像是母親無法替代的。父親除了給家庭提供好的生活條件,還應多抽時間跟孩子交心,利用週末帶孩子爬山、運動等。這樣能讓孩子尤其是男孩的人格更加健全。”

  調查顯示,85.4%的人對父親表示“滿意”,其中32.9%的人表示“非常滿意”。不過也有12.5%的人對父親“不太滿意”,2.1%的人表示“很不滿意”。

  43.4%的人説“父親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也有14.6%的人對此表示否定。25.9%的人説“父親曾經是我的榜樣”。

  85.7%的青年自信將來會是合格父母

  本次民調評出了青年心目中的“好父親標準”:76.1%的人首選“責任感”;62.8%的人認為是“顧家”;62.3%的人選擇“理解孩子”。接下來還有:“成熟穩重”(59.9%)、“有安全感”(59.7%)、“有主見”(46.4%)、“人生經驗豐富”(42.0%)。

  北京“80後”劉蕓芳認為,父親是自己最好的人生導師。每當遇到困境或有重大問題需要抉擇時,她總會在第一時間想到父親。“父親很沉穩,給人以安全感。”

  “我覺得一個好父親最重要的品質是愛家、有責任感,而且不能有不良嗜好。”黃穎表示,她對自己的父親非常滿意。在母親無暇顧及家務時,父親會主動承擔,有時做得比母親還細緻。

  “比如做早餐,他從不會兩天重樣。父親還會有意識地培養我的獨立精神。從我上小學時,他就鼓勵我一個人去上學。但有一次我騎車跟人撞上了,父親竟突然從身後衝出來保護我。那時我才知道,父親怕我有危險,每天都悄悄地跟在後面。這件事讓我特別感動。”黃穎説。

  北京“90後”劉靜則認為,父親的角色也應該“與時俱進”。“我爸就不會一臉嚴肅地玩深沉。他特喜歡跟我侃,不像我媽,天天看肥皂劇,沒意思。而且我爸不會總催我看書,他自己就很好學,每天看他看書,我也不好意思不學習了。”

  大連理工大學博士生王博説,在他們家,母親比較強勢,大事小事都是母親做主,父親是個完全沒脾氣的人。“我覺得男人低調一點沒什麼不好,這能更好地維護家庭和睦。我以後也會這樣。”

  本次調查中,85.7%的人相信自己會是合格的父母,只有14.3%的人表示沒自信。

  “60後”徐先生認為,時代不同了,人們對“好父親”的定義也發生了變化。“在過去的家庭中,孩子太多,父親根本顧不過來。於是,能讓孩子吃飽穿暖就成了父親的全部責任,父親在家中的強勢地位不可動搖。如今人們的衣食問題基本解決了,也更注重父親對孩子精神層面上的影響。現在的好父親,應該有親和力、能理解孩子、能和孩子平等交流。”

  史曉雲指出,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家庭的很多功能開始外移,比如父親不用像過去那樣帶著兒女一起勞動,家庭的教育功能也被學校替代,部分家庭將孩子的飲食起居也交由保姆照料。

  “對現在的孩子來説,家庭更多起到的是‘港灣作用’和精神慰藉作用。父親的權威形象也開始慢慢淡化。所以,當下的父親應該營造一種溫馨、輕鬆、平等的環境,讓孩子體會到父愛和家的溫暖,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史曉雲説。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

編輯:王賽賽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