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2月26日消息 龍應臺去年曾感嘆“部會”輪流失火當“爐主”,而過去一段時間,從大埔案、清境農場直到戶政出包,臺當局“內政部”就成為了江宜樺最大的“爐主”。臺灣《中國時報》認為,如今,江宜樺的大動作開鍘,搬開“內閣”中這個最大的路障,恰恰就是要展現強勢領導,宣告“馬江體制”仍有決定掌控權,以落實拼經濟、拼選舉的“雙拼目標”。
《時報》指出,江宜樺、李鴻源都是馬英九從學術界拔擢的人才,兩人去年相繼加入國民黨,也被視為是雙北選戰的備胎。尤其是李鴻源高人氣,加上家族在基層頗有實力,一度讓黨內點名為雙北市長戰將。可惜本人並無參選意願,此一規劃只好作罷。
江宜樺與李鴻源的政治角力,最後雖以李鴻源去職收場,恐怕也讓李傷痕纍纍。而民進黨黨魁之爭5月揭曉,倘若蘇貞昌落敗也可能取代遊錫堃轉戰新北,朱立倫續戰新北的可能性變高,因而李轉戰新北機率並不高。
故此人事佈局,在《時報》看來與選舉關聯性較低,而是江宜樺藉此展現決斷力之舉,並藉以宣示“內閣”一條鞭的領導能力。同時也藉此殺雞儆猴,讓“內閣”繃緊神經,誰再出包,誰就下臺。
依照此一標準,包括狀況不斷的“文化部”、“交通部”、“環保署”都已列入“留校察看”名單內,隨時可能被炒魷魚。攸關拼經濟戰力的“財經小內閣”,包括“經濟部”、“財政部”等也得繃緊神經,若是拼經濟成績單不理想,隨時都得走人。
畢竟今年“七合一”選舉,是馬當局的期中考試,敗選恐讓馬英九請辭黨魁、徹底跛腳。因此行政部門必須在最短期間內端出政績,同時也要在這部執政機器全面栓緊螺絲。《時報》指出,這次馬江體系的人事調整所傳達的政治意涵,代表江宜樺拋開溫良學者的面具,開始扮演大黑臉,就是要幫馬英九守住政權。(台灣網 李帥)
[ 責任編輯:李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