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12月24日消息 盤點即將過去的2013年臺灣軍事,臺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2013年,可説是臺軍的防務理念與防務政務大錯亂與大糾纏的一年。在這一年中,為何而戰,愈增議論;為誰而戰,愈形困惑;何以為戰,則愈發不知何所憑恃。這一年的洪仲丘悲劇、阿帕奇交貨及募兵制紛擾三大事件,將此一大錯亂與大糾纏呈現無遺。
文章説,洪仲丘事件誠是一個人道悲劇,但平心靜氣來看,這應是一個軍隊管訓不當的個案。然而,最後竟使得此一不幸的個案,儼然演變成對於臺灣整個軍隊的侮辱與對整個防務的質疑,則是更大的悲劇。在“老芋仔”的年代,臺灣即有“反軍/仇軍/辱軍”的“傳統”;解嚴後,“老芋仔”凋零,隨著“軍隊在地化”,原是療傷止痛的時機,詎料卻被洪案捲起的風暴又打開了新的傷口,由於涉及每一個役男的家庭,其影響可謂既深且廣。洪案的演變不止是廢掉了軍法體系,更也重創了軍隊存在的價值與形象。
正因如此,募兵制的不叫好也不叫座,即顯得理所當然。現今的軍隊,在榮譽感、成就感、方向感及價值感上,已被扭曲、踐踏得體無完膚,這會使得害怕“標簽化”的青年不願入伍從軍;而軍隊一旦被如此“標簽化”,也就益加無人問津了。因此,相對而言,年底首批阿帕奇攻擊直升機到貨,即呈現出一種深刻的諷刺:在臺灣兵員如此枯竭的情勢下,未來合格的“阿帕奇職業駕駛”恐已不易得,更遑論徵募到真正的“阿帕奇戰士”。
社論指出,這一年來三大事件所呈現的防務大錯亂與大糾纏,反映出臺灣在防務理念上的進退失據與防務政務上的捉襟見肘。以“為何而戰”言,有些人不願為所謂的“臺灣國”而戰,有些人不願為“臺灣”而戰;這樣的軍隊如何有方向感?李登輝之流主張“釣魚島是日本的”,蘇貞昌主張“民主同盟”,馬英九則主倡“東海和平協議”;如果我們連此一層次的思考皆陷於糾纏與錯亂,又焉知“為何而戰”?
再言“何以為戰”。想買更能補救空優的F16C/D卻買不到,買了阿帕奇直升機,也不只面臨“駕駛”難求的問題而已。如果這個社會再如此地以侮辱軍隊軍人為“正義”,不能重建軍隊的榮譽感、成就感、方向感與價值感,募兵無人固然是“量”的憂慮,更可怕的是募兵之“質”難符期待。這樣的軍隊,在未上戰場前,已被島內民眾羞辱致敗,何以為戰?
文章最後指出,今後的臺灣,已經遠離“反攻大陸”,更不可能“臺獨建國”,也不可能再作“第一島鏈的圍堵尖兵”,兩岸關係亦必須從“零和敵對”走上“和平競合”。因此,防務政策勢須有二大調整:一、防務應重新建立在兩岸的新情勢之上,且防務的重點應從“軍事的防務”轉向“經濟的防務”;二、軍隊應以“保障兩岸和平”為中心思想,重建“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防務理念。(台灣網 王文英)
[ 責任編輯:王文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