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張志軍在第六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上的致辭全文

2013年08月13日 10:34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六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暨第十一屆贛臺經貿文化合作交流大會在江西贛州開幕,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出席並致辭。(台灣網 郜利敏攝)

  台灣網8月13日贛州消息 第六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暨第十一屆贛臺經貿文化合作交流大會13日在江西贛州開幕,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出席並致辭。以下為致辭全文:

  尊敬的吳伯雄榮譽主席和夫人

  尊敬的饒穎奇理事長和夫人

  尊敬的林文漪副主席、許嘉璐副委員長

  尊敬的強衛書記、鹿心社省長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

  今天,我們相聚在素有“客家搖籃”之稱的歷史文化名城贛州,共同出席第六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暨第十一屆贛臺經貿文化合作交流大會。首先,我謹代表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對活動開幕表示熱烈祝賀,向與會的兩岸嘉賓致以誠摯問候!我要特別感謝吳伯雄榮譽主席和饒穎奇理事長專程前來出席今天的盛會,充分體現了吳主席和饒理事長對客家鄉親的深厚情誼和贛臺經貿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視。

  中華民族是一個注重文化傳承和血脈親情,敢於創新、勇往直前的偉大民族,而客家人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特殊傳承者。千百年來,客家先民由中原故土遷徙南方各地並走向世界,翻山越嶺、漂洋過海,經歷無數磨難,形成了崇先報本、愛國愛鄉、敢為人先、自強不息的客家文化傳統。“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客家人不管走到哪,始終情係故土。鑄就了中華五千年深厚文化,歷經艱苦環境淬煉的客家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動寫照。

  撫今追昔,臺灣客家鄉親作為臺灣同胞的傑出群體,為開發臺灣、建設臺灣做出過重要貢獻,時至今日已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展望未來,臺灣客家同胞身上體現的愛國愛鄉、深明大義的民族精神,必將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我們高興地看到,在兩岸客家鄉親的熱情參與下,兩岸客家高峰論壇已成功舉辦了六屆,成為兩岸客家交流的重要平臺,為傳承客家精神,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同胞感情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也高興地看到,贛臺經貿文化交流合作大會已連續舉辦了十一屆,參展客商上萬人,成為兩岸經貿合作的品牌性活動。

  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經濟,加強兩岸經濟合作,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2008年以來,兩岸通過平等協商,簽署了19項協議,解決了兩岸在通航、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促進了兩岸經濟關係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給兩岸同胞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便利。事實證明,兩岸通過簽署協議消除兩岸經濟合作中存在的制度化障礙,是促進兩岸經濟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可行和有效方式。

  最近一段時間,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受到臺灣各界高度關注。臺灣有一些擔憂和質疑的聲音,我們可以理解。我們也看到臺灣越來越多有識之士和企業團體對這一協議給予公正客觀的評價。服務貿易協議有利於促進兩岸人員、技術、管理、資訊等生産要素的交流,實現兩岸服務業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資源整合效率,激發兩岸服務業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使雙方能夠發揮各自優勢,培育新興産業,發展具有兩岸特色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進而改造和提升傳統服務業,促進兩岸産業轉型升級。服務貿易協議實施後,將大大拓展兩岸服務業合作的空間,特別是為臺灣服務業開拓廣闊的大陸市場提供新的助力,為臺灣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下一步,隨著兩岸關係的繼續發展和ECFA貨物貿易、爭端解決等協議的簽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安排將更加全面,兩岸經濟合作的環境也將進一步優化。我們希望兩岸同胞珍惜和把握機遇,加強合作,相向而行,增強兩岸經濟和産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力,共創中華民族經濟美好未來。

  江西是大陸中部重要省份,資源豐富,交通便利,人文薈萃。近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緊緊抓住兩岸關係全面改善和發展的重要機遇,充分發揮客家文化優勢,推動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深化贛臺經貿合作,優化投資環境,臺商投資聚集度不斷提高。同時,江西在承接沿海地區臺資企業轉移方面也具有獨特的區位和環境優勢,國臺辦和江西省政府共同批准在南昌、贛州等四市五個工業園設立了“臺資企業轉移承接基地”。當前,贛臺經貿合作方興未艾,潛力巨大,希望臺灣朋友們借此機會,進一步了解江西,投資興業。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將繼續對贛臺文化交流、經貿合作予以支援。

  最後,祝第六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暨第十一屆贛臺經貿文化合作交流大會圓滿成功!祝各位來賓事業興旺,萬事如意。

  謝謝大家。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