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6月22日消息 針對兩岸兩會(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昨天簽署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臺灣《經濟日報》今天刊發社論指出,經過兩年多的協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終於在昨天完成洽簽。總體而言,這是兩岸自2008年開始推動經貿正常化及自由化最具指針性的協議。固然各界褒貶不一,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開啟兩岸在傳統製造業之外,臺商進入大陸內需巿場的關鍵,確實對臺灣具有實質效益。
社論指出,本次協議共分為文本及開放承諾、服務提供者定義二個附件。先看各界高度關切的市場開放,歸納雙方承諾內容,在世貿組織(WTO)的12大分類、155項行業的分類下,大陸承諾開放了80項,全部屬於“超WTO”項目,且其中的52項更高或等於香港在CEPA的待遇。至於臺灣開放內容,共承諾64項,其中有45項等於或低於臺灣WTO承諾,而超出WTO承諾的19項中,都是臺灣雖然未納入WTO承諾,卻實際上早已對外資開放的項目。
這些數字,可以歸納為“臺灣業者在大陸享有超外資待遇;陸資來臺最多等同外資”的結果。若以雙方藉由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爭取優惠待遇的初衷來看,臺灣可謂達成任務,而大陸也獲得擴大陸資來臺的廣度及深度,無疑是雙贏的局面。
這個開放程度,外界或認為大陸放得不夠,或擔憂對臺經濟有衝擊。平心而論,雖然限制仍多,但臺商在大陸享有眾多超外資待遇,意味著能較日、韓、新加坡甚至歐美等其他競爭對手取得先機,加上文化語言優勢,將可提供臺灣業者少則鞏固成果,多則開拓市場的利益。
例如除了已經討論很多的電子商務、醫療機構外,本次協議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大陸承諾臺灣的建築營造業者,在符合企業資質的前提下,可依規定在大陸參加工程投標。據統計,每年大陸工程採購金額至少人民幣1萬億元,但迄今外資能參與的案件屈指可數,歐美商會屢屢表示不滿。近年來臺灣的營造工程市場也很悶,若能藉此領先各國和地區參與大陸公共工程,其利益顯而易見。事實上,未來臺商無論是參與工程,還是擴大各項投資,都有許多融資、物流及管理需求,亦可進一步帶動周邊臺資企業的發展基礎。
文章最後説,展望未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應只是起點;兩岸應按照協議第16條的規定,繼續擴大開放幅度。(台灣網 王文英)
[ 責任編輯:王文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