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俞正聲在第五屆海峽論壇大會上的致辭(全文)

2013年06月16日 11:59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6月16日上午,第五屆海峽論壇大會在廈門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出席大會並致辭。(台灣網 普燕 攝)

  台灣網6月16日廈門消息 第五屆海峽論壇大會16日上午在廈門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政協主席俞正聲出席大會並致辭。以下為致辭全文:

  各位同胞,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受習近平總書記的委託,代表中共中央對第五屆海峽論壇的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對所有前來參加論壇的兩岸同胞特別是臺灣同胞表示誠摯的問候!

  五年前,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的轉折,走向和平發展,拉開了兩岸大交流的序幕。在這種形勢下,海峽論壇應運而生,順應了兩岸同胞加強交流合作的共同願望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海峽論壇自創辦以來,始終貫徹“擴大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主題,始終堅持面向兩岸基層民眾的方向,始終保持草根性、民間性、廣泛性的鮮明特色,不斷創新活動形式、豐富交流內涵、提升合作水準,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平臺,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近五年來,兩岸關係顯著改善,交流合作、平等協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開創出和平發展的新局面,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兩岸關係在短短幾年間取得了重大成就,帶給我們許多深刻的啟示。兩岸關係之所以能夠開啟和平發展的嶄新局面,關鍵在於兩岸雙方建立並鞏固了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保持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兩岸關係之所以能夠保持和平發展的道路,關鍵在於遏制了“臺獨”分裂活動,促進了交流合作和平等協商,推進了兩岸交往合作的機制化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之所以能夠越走越寬廣,是因為這條道路有效增進了兩岸同胞福祉,得到了越來越多兩岸同胞的認同、支援和參與。

  新形勢下,我們新一屆領導集體在兩岸關係上堅持既定的正確方針,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思想,致力於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團結兩岸同胞共同奮鬥,將兩岸關係不斷推向前進。

  本屆論壇呼籲“聚焦親情、共圓夢想”,揭示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努力方向。親情凝聚力量,夢想昭示未來。當前,兩岸同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更有能力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應當珍惜機遇、抓住機遇、用好機遇,更加奮發有為,加強團結合作,不斷譜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篇章。

  面向未來,我們要努力促進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的信念更加深入人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要由兩岸同胞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要由兩岸同胞共同享有。大陸各地各部門都有責任為兩岸交流合作創造更好的條件,繼續出臺並擴大實施對臺惠民政策,堅持為臺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努力使更多的臺灣同胞受益。我們熱情歡迎臺灣同胞尤其是沒有來過大陸的鄉親前來旅遊觀光、交流參訪。即使是那些曾經支援過、追隨過、從事過“臺獨”的人,只要他們有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的意願,我們也歡迎他們來大陸走走看看,歡迎他們加入到兩岸交流合作的行列中來。

  面向未來,我們要努力促進兩岸一家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應當彼此信賴,彼此扶持。我們希望兩岸各領域、各界別、各行業的民眾擴大交往、密切接觸,增進理解、消除隔閡,加強合作、互利共贏。對於部分臺灣同胞對大陸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誤解,對發展兩岸關係存有疑慮,我們理解和體諒,並以足夠的耐心做好化解工作。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兩岸同胞都應當牢記,大陸和臺灣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一定要把我們共同的家園維護好、建設好;對“臺獨”勢力、外部勢力企圖破壞、侵犯我們的家園,必須立場一致、堅決反對。

  面向未來,我們要努力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更加深入人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無數先輩孜孜以求的光榮夢想,應當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理想和奮鬥目標。兩岸同胞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是在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加強互利共贏的經濟合作,實現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就是在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兩岸同胞同受中華文化哺育,擴大文化交流,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不斷豐富中華文化的時代內涵,就是在繁榮中華民族文化。兩岸同胞都是中華兒女,融洽親如一家的同胞感情,增強一脈相承的民族認同,就是在促進中華民族團結和諧。兩岸同胞要共同擔當起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共同致力於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我相信,我們不斷匯集起兩岸一家人的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夠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前景,就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最後,祝第五屆海峽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