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8月10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臺灣紡織産業綜合研究所所長白志中表示,兩岸簽署ECFA後,未來應在品牌銷售渠道、産業價值鏈整合、差異化材料和創新應用上加強合作,同時朝環保、節能減碳與新能源議題發展。
臺當局經濟主管部門今天(10日)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行“兩岸紡織與纖維産業合作及交流會議”,會中邀請兩岸紡織業相關産官學研等人士300余人出席,白志中以“臺灣紡織産業政策、現況與未來發展”進行專題演説。
白志中表示,2009年臺灣紡織品進入大陸必需繳1億7468萬美元的關稅,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後,2011年可立即節省到9562萬美元,差別非常大。白志中認為,面對國際競爭,兩岸必需強化合作,利用大陸生産製造的強大優勢,加上臺灣紡織界多年的市場拓展和銷售渠道經驗,在全球及華人的品牌銷售上,雙方可以優勢互補;同時彼此提供優惠條件,可從産業價值鏈整合開始,共同創造産品附加價值及銷售的機會。
白志中指出,在臺灣紡織界的強項——機能性和産業用新産品的研發上,兩岸可以藉由差異化材料、革新製程、創新産品設計和應用,以及新紡織品檢測與標準評估等方面,建立聯絡渠道。
對於兩岸紡織産業發展的瓶頸,白志中認為在機能性和産業用紡織品的應用市場發展,以及迎合全球環保、節能、減碳與新能源等議題的發展亟待突破,同時兩岸對於智慧財産權的保護也要多著墨。(台灣網 孫金誠)
[ 責任編輯:孫金誠 ]